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山 雨(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

雨(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在写景之中,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主要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请概括回答(6分)

 

1.①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答烘托、虚写、联想想象也可,2分;答对比1分);②a.作者写“山雨”省去了下雨的过程,正面不着一字。b.前两句写雨前景象:星月皎洁,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c.后两句写雨后,溪深流急,诗人感受;d.诗人用雨前、雨后和诗人感受侧面写出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3分) 2.①事件:诗人在夜里、山间,看天空晴朗;一觉醒来,清晨忽见溪流暴涨,知昨夜他山下了一场阵雨。(答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过程。)(2分)②情感:惊异。(2分)③语言:朴素自然(或“平白如话”、“无华丽辞藻”都可,“形象生动”给一半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颇似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写山雨,不从“雨”之本身着墨,而从侧面下笔。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语言风格明显是“朴素自然”“平白如话”等,答“形象生动”给一半分其实是太宽容了,语言风格的术语是不能用“形象生动”回答的,应该是清新自然、绚丽、质朴、明快、含蓄、平淡、委婉、悲慨、雄奇、奔放、沉郁一类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                   宠:重用

C.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

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5分)

(2)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

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

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2.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

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

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

3.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

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

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

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当然与小城不同,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很有文化。    _     _         _                            。但这魔力对贝多芬比较具体,那就是当时作为音乐之都的听众基础和整体氛围。

接下去的一个评语倒是明贬实褒:“住在维也纳,天天想离开却很难离开。”

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褒是贬,但好像是明褒实贬

这句评语的最佳例证是贝多芬,他在一城之内居然搬了八十多次家,八十多次都没有离开

因为一切展示性的文化堆积得过于密集,实在让人劳累

可见维也纳也真有一些魔力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旅行家作出评语:“在维也纳,抬头低头都是文化。”

A.⑤④⑥③①② B.⑥⑤②④①③ C.⑥②④①③⑤ D.④⑥②①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连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罗贯中——明代

B.《装在套子里的人》——短篇小说——契诃夫——俄国

C.《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文学家——晋代

D.《逍遥游》——《庄子》——庄周——战国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遂见用于小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农人告余以春及

翱翔蓬蒿之间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齐谐》者,志怪者也     莫之夭阏者

奚以知其然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既自以心为形役

A.①③⑤②⑦⑧⑥⑨⑩    B.①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C.①⑤②③⑦⑧④⑥⑨     D.①⑩②⑦⑧③⑤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