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熟语有“先声夺人”“敢为天下先”“先下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熟语有“先声夺人”“敢为天下先”“先下手为强”……强调的是“先”的优势;然而熟语又有“后发先至”“后来居上”“后发制人”……强调的是“后”的优势。

一“先”一“后”,可以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让先后的优势相得益彰 高三12 丁益雯 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强调做任何事早做总比晚做好。但如果“早起”仅仅是时间的领先,而没有雄厚实力兜底,那“早起的鸟儿”也就吃不到“虫”。 一味求先之优势,后续可能乏力。至刚易折,至猛易破。先下手也未必强,陈涉最先举兵,却落得身首异处;莱斯最先发明电话雏形,却终与成功失之交 臂;8848最先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现在却默默无闻;柯达最先发明数码相机,现在已经宣布破产倒闭。一味求快求先,如果没有不断地巩固和积累,没有 持续地创新和发展,最终只会后继无力,抱憾终生。 彰后之优势,必需先做充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牛根生虽然算不上早起的“鸟儿”,因为东家伊利总裁打压、刁难,迫使牛根生在重重围剿下杀出一 条血路,另立门户——创办蒙牛。在牛根生看来,早起不早起并不太重要,关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有远大的战略准备,要有永恒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做大产业 链的人才储蓄,正是因为先前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蒙牛才能后发制人,其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越伊利成为全国第一。所以,“后来居上”是先前充分准备的基 础之上实现的,否则后者永远落后。 先与后的优势各有千秋,唯有将二者相得益彰,我们才能一路领跑,完胜市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敢为天下先”,在当时中国互联网市场一片空白的语境下 “先声夺人”,创办了中国黄页,不到三年该网站就赚得500万,马云“先下手为强”,牢牢抓住互联网的发展先机,捧到“敢为天下先”的第一桶金,把“先” 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马云仍然居安思危,一时领先并非真领先,他敏感地意识到要在互联网市场一路领先必须不断地突破与锐意进取,他瞄准互联网产业界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 商务,与他的团队再度创业——开发了阿里巴巴网站,帮助企业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国际订单,马云也因此成为首位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的大陆企业家。一 时的“创新”领先已属不易,而长期以来,一路领跑互联网则更是难能可贵,马云的成功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先下手为强”的抢占先机,更离不开日后 的不断挑战与突破,没有后来的锐意进取、持续地创新,马云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后继乏力。 谋定而后动,一招制胜。“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高三的我们也是这样,应考压力大,模拟成绩不理想,都不必气馁,要知道 先声夺人固然能独领一时之风骚,但谋定而后动,面对挫折积极应对,也能让我们的实力在不经意间蓄积,最终必将以猛兽吞狐、泰山压卵之势扶摇直上,纵横间谁 堪敌手!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通过熟语强调了“先”的优势和“后”的优势。从“先”的优势侧重去立意,可联想到勇气胆识、机遇、提前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角度立意。从“后”的优势侧重去立意,可从蓄势、厚积薄发、后来居上等角度立意,要注意强调没有“先前”的力量蓄积、沉淀,就不会有“之后”的居上、制胜。还可以从“先”与“后”的辩证关系角度立意,“先”与“后”的背后,核心因素是创新、实力、蓄势与品质。由题干可知,本文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题干的要求。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9月11日,原铁道部高官张曙光贪腐案开庭。张曙光供述,收受的贿赂曾用于参选中科院院士。2013年9月26日,《南方周末》以“权力‘惜败’,学术惨胜——张曙光只差一票成院士”为题进行报道。请说说此标题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下面两副对联各缺一半,请将备选短语加以整合,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1)书画院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一笔可画古今情

(2)茶叶店对联 上联:幽借山巅云雾质 下联:______________

备选短语:

千秋     片纸      九州

松涛梦    荡俗尘     芝兰魂

水甜幽泉    香凭崖畔     竹院赠绿

歌唱东方红  风云胸中贮    能缩天下意

 

查看答案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入京,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战栗。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苏东坡被他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着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

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

但可爱、高贵、魅力这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

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也构不成自我护卫力

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王剑冰

(1)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2)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3)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4)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5)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6)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7)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8)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9)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10)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11)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12)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13)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16)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17)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误项得0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4)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5)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7)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2.“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在作者笔下,瓦有哪些品性?请结合文本分条概述。(4分)

4.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__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卫风·氓》)

(4)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人随沙岸向江村,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