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荷园织梦 从维熙 ①几次去北戴河,竟然不知与其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荷园织梦

从维熙

①几次去北戴河,竟然不知与其一桥相隔的南戴河,有个方圆600多亩的水上中华荷园。直到今年7月,我才在南戴河畔,见到了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的荷园。

所以用诗、梦、痴、醉的字眼,来诠释我在荷园时的心怀,全然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上荷园和这么多品种的荷花。当小舟在荷花丛中荡过时,朵朵白荷犹如千百名京剧中的青衣,在微风中舞动着水袖;那一望无边的朵朵粉荷,时而在清风中低垂下粉腮,时而又高仰起醉红的脸,真像一代艳后在水上重现《贵妃醉酒》时的狂癫。此情此景,引入遐想万千,流连忘返。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在红荷、白荷的绿裙之下,间或还看见一丛丛睡莲,它们的稚嫩的叶片像是娃儿的手,托起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冠,似在窥视着中国“青衣姐”和“花旦姐”的表演。睡莲的家园是欧洲,我在法国巴黎卢浮官的珍藏馆里,曾见过法国大画家莫奈笔下的长卷《睡莲》。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③月下,我再次走到荷园水边,品味荷塘月色之雅。面对几百种美荷,我突然想起了纷繁文坛里,独具雅荷品格的作家孙犁。他辞世于2002年7月,而此时此刻是2009年的7月,是不是他不死的灵魂光环,把我吸引到中华荷园来的?散文学会的作家红孩,电话中请我来南戴河时,我内心有点犹豫;当他说到我们下榻在中华荷园时,我就勃然为之心动了。荷园之所以对我产生磁场般的强大引力,全然在于莲荷的美,正是孙犁形影的化身。他被文学界誉为文学大师,但他多次自我瘦身拒戴这顶帽子;他被评论界定性为“荷花淀派”一代文学宗师,他又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并为此发表过严正声明。他说:“影响刘绍棠、从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如此淡定的人生恪守,不但让评论界仰目,连我们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作家,都感到孙犁行文和做人,都是我们高巍的生活坐标。以此,对比文坛中那些自肥其身、自封大师的人来说,不是楚河汉界、清浊分明了吗?

④回到宾馆,虽然极度疲劳,却难以成眠。我记起当年的7月15日,去天津参加他的告别仪式时,难以忘怀的一瞬:他平静地卧在灵堂上,周围摆满了荷花。那是荷乡人民,特意在当天黎明从白洋淀采摘下来,马不停蹄地运到灵堂与孙犁告别的。所以,当天津报刊对我采访时,我举起灵堂前的一束红荷,回答记者说:“她就是孙犁的精灵。荷花已然雅致无瑕,花儿凋谢了头上结出莲蓬,根下还盘结出甜藕。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⑤过了午夜,我才模模糊糊地睡去,但荷花织成的夜梦,却又闯进我的心扉:我看见一身素衣足穿布鞋的孙犁,含笑地向我走来,我急忙地迎了上去,想握住他的手;但是我的手抓到的只是一朵荷花。

⑥我惊奇地喊道:“您在哪里?您在……”

⑦没有任何回声。但我手里的那朵荷花,却魔术般地变了形体——它变成了一盏荷灯。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成了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心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我正陷入茫然之中时,素衣布鞋的孙犁,突然又出现了,他站立于荷灯光环的中心,向远方凝思远望…一

我再一次呼喊他的名字,却把我自己叫醒了。我马上明白过来,刚才是一个午夜之梦;而做梦的缘由,是美丽荷园勾起了我的思绪万千。至于那身着素衣的孙犁,我也找到切入心扉的依据:白洋淀的荷花丛中,水乡人给他立起一座银色的雕像——全身是用汉白玉石雕塑而成,他是从白洋淀的荷花丛中走来,到这个名冠全国的荷园赏荷来了。于是引发了这儿荷花仙子们的祭悼,万朵美荷摇身变成了万盏荷灯。

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二段是怎样描写荷园的。(4分)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2)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成了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心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

3.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以“荷园织梦”为题。(4分)

4.“影响刘绍棠、从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其中所获得的启示。(6分)

 

1.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用“青衣”喻“白荷”,“花旦”喻“粉荷”;用“低垂”、“高仰起”、“托起”、“窥视”等词将荷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白荷、粉荷和睡莲等景物或轻盈、或娇羞、或狂癫、或高雅的不同特征和“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的欣赏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南戴河中华荷园无比喜爱的情感。(3分) 2.(1)①说我从孙犁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成长为一名普通作家。②孙犁是一株美荷,他的人品作品就是一节节的甜藕。③表达出“我”对孙犁伟大人格的敬佩之情。(2分) (2)① 表层意指荷灯照亮荷塘,呈现一片光明的景象。②深层意指出孙犁人格的伟大,光彩照人。③表达我对孙犁先生的“敬仰”。(2分) 3.①作者在美丽的中华荷园,即景生情,睹物思人,想到了独具荷花品格的作家孙犁,且在梦中见到孙犁先生。(2分)②表达作者对独具荷花品格的孙犁先生的无限崇敬、缅怀之情。(2分) 4.①孙犁被文学界誉为文学大师,但是他多次拒戴这顶帽子;他被评论界定性为“荷花淀派”一代文学宗师,他又多次否认“荷花淀”的存在,并为此发表过严正声明。如此淡定的人格恪守,是我们高巍的生活坐标。(2分)②无论是他的行文方面还是做人方面都是我们崇高的榜样;那些沽名钓誉、自封为大师与他相比是清浊分明的。当我们人生路上面临荣誉与赞美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孙犁先生的伟大人格,谦虚礼让,低调真诚,这样在谈笑风生的背后便有着人生沉甸甸的重量。(4分)(答其他方面的启示,能结合文本内容,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考查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技巧,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注意要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一般答题模式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共同点),表现了什么情感(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还要从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解答。句子的表层含义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句子的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本句的表层含义是上月更在于月下之影;深层含义是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要注重外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三点出发:1.深刻理解标题中的词语。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2.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3.联系文章主旨和背景。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指出写作的主要对象,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不少标题暗示了诸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抓住了标题的这些主要信息点,也就触及文章的主旨核心了,赏析时就能深刻揭示作者的良苦用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关键在于对“有‘荷花淀派’的存在”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人格,做人等方面谈对我们的启示。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毕业生在春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要求:保留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4分)

2013年3月10日在巴渝文化会馆展出的取材于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总结出来的巴渝山水十二处美景的由重庆著名书法家魏功钦和画家郭俊根合作并用诗画结合的方式创作的一组作品《巴渝十二景》备受好评。

 

查看答案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4分)

年龄

人数

作品

20岁前

21-25岁

26-30岁

31-35岁

36-40岁

41-45岁

处女作

72人

95人

36人

7人

 

 

代表作

 

8人

31人

96人

50人

25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善假于物也。《劝学》

2)吾师道也,                            。《师说》

3)寄蜉蝣于天地                  

4)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5)独学而无友,                         。《礼记》

6)子曰:“                         ,小人喻于利。”《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本词中的“亭亭”和“荧荧”两词极富韵味。请任选一个,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