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4分)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题思路,先根据要求到诗歌中找到所写的景物,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最后联系诗人的情感。题干要求的是“诗的前两句”,目标很明确。“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描写的应该是农历五月仲夏的场景。榴花未全开,那是一种开而不全的状态,是一种欲放还收的状态。五月榴花似火,在浓密的榴叶的衬托下格外耀眼,未开全的榴花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五月的槐树绿荫正浓,摄人心魄,吸足了水分的槐树叶,给人一种黑压压的氛围。“槐影沉沉”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写心,所以作者用了“沉沉”来描述。但透过景物所给定的意象,我们隐约感知作者的心情,也是沉沉的,郁闷的。更可佐证的是,接下来就写到“雨势来”,仲夏的雨,那是什么样子的雨呢,作者没写,而是写到雨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题。题干给出比较的点,即“地偏”和“地自偏”中传达出的不同的情感。先看司马诗,“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容易理解,作者深深的孤寂感正是透过“小”、“偏”“不到”映射出来。因为,辞官,院是小的,地也是偏的,加上一怕牵连,二是已辞了官,以往来往甚密的同僚、朋友有的也受到了打击,所以“人不到”,写到这里,那份凄凉的境况自然地就流露了出来。诗中静中寓动,写静中流露出来的凄凉心境是显见的。诗中未开全的“榴花”、“榴叶”、“沉沉的槐影”、欲来的“雨势”、地偏的“小院”,人不到的“小院”、满庭的“鸟迹”、“苍苔”所蕴含的丰富意象表达出来的内心孤寂,、凄凉以及政治斗争给他带来的不安。要同时联系注释中的背景。而陶渊明的诗中是“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诗人是身处闹市,但是心境淡然而愉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可道也哉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帮助

C.既而月不雨                       

D.以客而告之曰                      叮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夫夷近,则游者众      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孰能讥之乎            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

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诗歌的空缺部分。(5分)

⑴舞幽壑之潜蛟,           

           ,依依墟里烟。

           ,谣诼谓余以善淫。

⑷昔我往矣,          

⑸同心而离居,          

 

查看答案

我国每一个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选择两个节日,分别仿照下面有关清明节的示例来表达情思。(4分)

示例一: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示例二: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正确排序是:                     (3分)

①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②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 ③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 ④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 ⑤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⑥国学是什么?⑦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5首民间歌谣,南宋时期才被列为儒家经典,其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 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被钟嵘誉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创作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