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上元敕府浙灯        市:购买。

B.违制之,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坐:犯罪。

C.以诗托        讽:讽刺。

D.以水之再至       虞:戒备。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1.C 2.D 3.B 4.(1)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户”名词作状语,挨家挨户;“玩”,名词活用为动词;“资”,资财。各1分,句意2分)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吾谁与守”是倒装句,应为“吾与谁守”;“决”是决口。各一分,句意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采取代入文本法、成语迁移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等等。首先采取代入文本法,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敲词义。C“以诗托讽”中的“讽”联系前一句“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所以应是“委婉暗示”。如解释为“讽刺”就与其在文中的身份处境不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把握。题干的要求是“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品质”,可以采取排除的办法。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是说苏轼劝谏皇上,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是说卒长的做法,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是说苏轼被贬后的淡然生活。排除这三句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看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同时要注意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B 项“司农擅造律法”理解错误,不是司农擅造律法,是苏轼以擅造法律定罪责难司农;同时“据理力争”也于文无据。故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户”名词作状语,挨家挨户;“玩”,名词活用为动词;“资”,资财。第二句中“吾谁与守”是倒装句,应为“吾与谁守”;“决”是决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1072),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和皇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知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在历代文人笔下曾被反复歌咏,下列诗句内容与节日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B.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中秋节

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清明节   

D.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端午节

 

查看答案

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根据成语的出处(如衣、食、住、行,动物、植物,文学、艺术,教育、治国等等),下列成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箪食瓢饮  美轮美奂  投桃报李  梅妻鹤子  革故鼎新

蓬门荜户  岁寒三友  春秋笔法  钟鸣鼎食  国泰民安

A////           B////

C////           C////

 

查看答案

成语是古汉语的化石,至今在许多成语中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情况,例如:“春华秋实”的“华和实”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车载斗量”的“车”、“斗”是名词用作状语,“汗牛充栋”的“汗”是使动用法,“不远万里”的“远”是意动用法。

下面成语按照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加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下问           锦还乡        ③不之地 

听途说          理万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作者及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了楷书、行书成熟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风格高俊。作品命名用的是字号,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C.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曾发起创办创造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D.朱自清,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肯饿死,拒食美国救济粮,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气概”。

 

查看答案

判断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渺渺兮予怀                           D.苏子与客泛舟由于赤壁之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