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保留记忆,也是保留特色 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 斑驳的墙壁上,苔藓丛生,悠闲的常青藤爬满回忆,地上的方形石块已经磨平;街角的一家老店,让你不经意间与历史遭遇…… 冯骥才逛完巴黎发出赞叹:“巴黎的历史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那是旅游者眼里的历史,或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巴黎真正的历史感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片风光依旧的老街。” 而此时,在以历史悠久著称的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旧立新”、“不破不立”得到广泛呼应与奉行。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单霁翔说。 身为文物保护专家,单霁翔对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的作为痛心疾首。“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将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如今再回头看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实际上提醒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对待旧城的观念。 随着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有些名气的遗址和遗迹已经没有人敢强拆,然而如果没有整体风格的保持,最多只是多了一些城市孤儿,高楼大厦包围下的古建筑,已经没有生命。 单霁翔指出,对于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对整个城市加以保护,像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德国的吕贝克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是成片成地段地保护,而不是只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单个建筑。因为城市的一切,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其材料就出自本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上海的另一面》中。因此,要理解所给的材料,最好是把这个材料放到原文中去,结合原文的具体语境来把握材料的意思。就像理解句子的含意那样,认真地结合语境,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以期得出正确的含意。作者在文中说“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这个材料就是忠告的具体内容。原文作者紧接着又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城市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是历史“记忆”的物化。这些鲜活的记忆能够赋予城市以个性的生命力,是前进的资本,是自我认同的基础,更是文化自信力的象征。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用来观照当下,还有永远的将来。丢弃历史,不可能凭空创造新的文化。西方的物质文明,我们将来也会有,可我们的城市记忆,我们富有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城市记忆由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方面构成。物质文化遗产不用多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风俗、传统、工艺、精神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等。只有片面的某个“点”的保护,缺乏非物质文化土壤,最终也只能成为博物馆的陈列。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 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 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 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 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 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乃、故       B故、而     C则、乃    D而、则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②惩:戒,克制。③ 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两释囚以成其好    

(2)然则我乎

(3)若不获命而使宗职    

(4)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知罃         孤违蹇叔,贪勤民

B.怨我乎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C.寡君以为戮     铿然有声者

D.重为之礼归之   吾从师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 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

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各题。(8分)

                       呈寇公二首

                              蒨桃

                       (甲)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乙)其二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1.从体裁看,这两首都是近体诗中的             。(1分)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第三句中“不知”二字,表现了作者对织女的深切同情。

B乙诗第二句中的“轧轧”一词,表现了织女的辛勤劳作之苦

C两诗都是通过织女与歌女的对比,揭露歌女生活的奢侈淫靡。

D两首诗语言表达都较为平实,自然流畅,毫无艰涩板滞之感。

3.简析乙诗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刻画织女形象的。(4分)

 

查看答案

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           ,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

2.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3.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落花水乡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帆归》)

5.令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

7.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8.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19分)

                               上海的另一面

是报道的错误或是自己的幻想,提到上海便是纸醉金迷一片浮华世界,似乎所有浮世的欲望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影随形。也听人说上海购物商场奇多奇大,国际名牌林立,醒目精品琳琅华美且气派光鲜,崭新建筑与装潢样式极力仿造欧洲与美国,只可惜洋里洋气中又混杂着做作的古典情调,精致优雅处也仍不够到位。究竟这番装饰纯粹是上海人自己的品味和迷恋,还是面对旅游的媚俗需要呢?

    ②如何让新旧交遇而别有韵味又不失亲和沉稳?把新时代的精神和旧历史的沉淀融汇成一体是门大学问。假若不停地拆旧迎新,换了一个全新面目的城市,上海是否仍然还是上海?

    ③幸好我们去了土山湾博物馆。

    ④土山湾,有个土字的土气名字,实在而朴素,一看就很喜欢。意外地发现竟是一个孤儿院,1864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建造,原名徐家汇孤儿院,原意是为了解决孤儿谋生技能而开设的土山湾艺工场。博物馆里展示徐家汇形成的历史和明末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徐光启,复旦大学的创建者马相伯等人的功绩,图文并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孤儿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情景,包括当时的画工坊、玻璃工坊、五金工坊、印刷工坊、木刻工坊等等。全面展现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画面,有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可惜时间不足,无法从土山湾老人们在电子视频中的口述历史获知更多当时的情况。临走之前,我在展馆外边买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土山湾》,并盖上两枚纪念印章。

    ⑤行李因作家赠书其实早已超重,忍不住又买书,因为进门那一座令我惊叹不已的“镇馆之宝”。这座曾经参加过3届世博会,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和配套展出的木雕宝塔获得最高甲等大奖的中国牌楼,制作者是土山湾艺工厂的艺术家,他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雕刻三国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出现最多的人物是关公。对着牌楼,想象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弯着身子,一刀一刀地雕和刻,那么精微和细致,对艺术若非有特别的深情,绝对不会愿意把时间专心一意地用在精细的雕刻创作上。

    他们在时间里雕刻时间,用过去的时间换来今天的时间,甚至未来的时间。艺术家不在了,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精神在时间里留下来了。

    ⑦土山湾艺术家,也即是来学艺的孤儿们,在那个时常有人饿死的年代,土山湾艺工场收留他们,教导他们各种手艺,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自食其力,这里是宗教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温馨的。老师传授西方宗教教义,也灌输西方文化艺术,至于师长们的为人处世方式,孤儿们耳濡目染,即是另一种无形的说法。展厅里各种精致典雅的艺术品,展示出这里曾经是一个圆梦的工厂,默默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周湘、徐泳清、张聿光、潘克恭、徐宝庆、张充仁等,孤儿亦有机会成大师,当年创建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会的传教士们功不可没。诸多新工艺如彩绘玻璃、印刷技术等都发源于此,艺工厂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经在此任教。

    ⑧见到上海返朴归真的另一面,见到中西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谐自然美丽典雅,叫我想起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向中国人提出的忠告:“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吸引旅人游客前来的特殊诱惑。城市在更新,倘若让中国文化的内涵生锈腐烂,甚至毫不珍惜地一刀切除,失去上海原有的风貌以后,上海的独特魅力便会消逝无踪了。

    ⑨ 旅人要看欧洲,自然会到欧洲去,绝对不会选择飞来上海。再如何“打造”,上海也不该成为一个“欧洲城市”。都说上海“洋气”,这一回,却是“土气”的东西深深吸引了我,并且提醒我:上海,永远是中国的上海。  (有删改)

1.第①段“如影随形”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3.第⑤段画线句子描写生动,议论深刻,试加以赏析。(3分)

4.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                                                (3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以设问方式引出作者对新时代精神和历史传承相融合的思考。

   B.第⑤段介绍了土山弯木雕牌楼,突出其技艺的精巧和对文化的传承。

    C.第⑦段交代学艺的孤儿有机会成为大师,与老师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D.第⑧段强调要保有上海的魅力,必须更新中国文化生锈腐烂的内涵。

6.根据你的理解,对本文的标题加以鉴赏。(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