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3分)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4分)

 

1.AD 2.①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②用情感强烈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③用典,引用名人诗句,丰富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 3.①严酷的自然环境;②人们展现出的精神力量;③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④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答出三点即可) 4.①“母胎”是孩子的诞生地,正如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1分),②“眷恋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这正是作者文化寻根意识的体现(1分)。 ③结合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感悟时,可以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的主旨、内容、结构等分析能力。辨别时要注意细微之处的差别,B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C项,“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E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故选A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在传记中的作用,引用诗句一般具有引证内容或观点,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增强文本的文学色彩。第9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可联系上文从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角度概括;从下文“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来看,还起着引出下文情感抒发的作用。同时为这篇传记增添了丰富的文学色彩。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题目“戈壁听沙”,听到的内容,也就是传记的内容,因此答题时,应从概括传记内容及戈壁沙特点的角度作答。通读全文,可从缺水等严峻的环境、人们征服沙漠开垦种植等精神力量、繁荣、悠久、壮丽的西部文化、人们的希望与憧憬等角度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抓住“母胎”“眷恋和向往”,分析“母胎”的比喻义,可联系上文“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从其比喻义分析作答,即西部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根脉。“眷恋和向往”,可从作者对本源文化的追寻和怀想的角度概括作答。在谈感悟时,应结合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感悟时,可以从本文或其他作品中挖掘出人们对于曾给予中华民族营养的某种文化追寻和怀想的深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5分,每空1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戴望舒《雨巷》)

3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1.请从词中找出四个最能表现春景的意象。(3分)  

2.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下阕。(3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6处)(3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使 乎其 也。”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顷之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殷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秦将王翦所者也        戮:杀害

B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

C是时桓楚在泽中          死亡

D吴中兵                举:发动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把以下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3分)

4.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项羽的人物形象。(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这部小说是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

B文章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C小说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D小细节刻划十分生动传神,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