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观察下面的图画,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 这幅图画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

观察下面的图画,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满分5 manfen5.com

这幅图画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⑧用规范汉字书写。

 

科技改变生活 “妈,你们小时候有电视吗?”晚饭后,我对妈妈发起了提问。“我们小时候哪来的电视啊?”接话的却是爸爸,“我们小时候全村也就只有一台电视,每天晚上大家就自己搬椅子去看,黑白的,还只有一个频道,经常信号不好,连图像都不清楚,我们照样‘听’得津津有味,那像你们现在这么幸福,都42寸的大电视还嫌小!”爸爸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让农村在短短三十年中的变化如此之大? 这个问题令人困惑。爸爸出生在70年代,正是处于生活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是什么促使我们的生活水平高速变化呢?直到我读了《辉煌六十年》这本书才明白。 1977年,邓小平爷爷提出了“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的国家战略方针。从那时起,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高精技术工人和人民教师开始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科研教育第一线中,让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飞速提高。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老家——盛富,一个曾经贫穷的小山村。记得我小的时候,通往老家的山路尽是土路,一下雨便变得泥泞不堪,难以通行;仅有的几台电视都是黑白的,频道少,而且还经常出现雪花;在山区冬冷夏热,夏天不但没有空调,有的连风扇都没有,热得令人难以忍受,蚊子又乘机出来捣乱,一直是我既爱又恨的地方。 不知不觉的,我慢慢长大了。每一次回到老家时,都感觉有了新的变化。昔日泥泞荒山,今日茶树满山;昔日制茶农活靠手干,今日铁皮机器转的欢。看,那一袋袋制好的茶叶,宣告着人工制茶的传统做法一去不复返;看,那茶叶车间中的恒温空调,仿佛在用那强劲的风儿告诉大家那“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结束;看,昔日的黑白电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指哪播哪”的卫星电视和“连接网络”的数字电视,其中卫星电视可以接收来自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频道,而数字电视则彻底实现了“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的“高难度动作”…… 谁也没想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曾经贫穷的小山村发生了如此巨变。再过几十年,当我们年华老去时,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啊!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解析】 试题分析: 作文的命题无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内心的关系。 本题属于图片材料作文。该题难度不大,学生易于写作。材料的关键词是“这幅图画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只要认真分析图片中以前和现在看风景的方式,应该说写作的难度不大。 1.从观看风景的方式,可以谈科技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让很多人缺失了对自然的体验。 2.从风景的呈现方式来看,以前的风景在眼前,现在的风景在图片里,也可以谈环境保护的话题。 3.无论美景以什么方式呈现,,无论是眼看还是用手机留住美景,都只是形式,核心是看美景,关键是要对美景有一种欣赏、体味的心态。看风景不在形式而在用心。 4.眼睛与美景的距离,在于包容,在于懂得;手机与美景的距离,在于欣赏,在于获取。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做题。  6分   

最近,一组学生上课、班主任“盯梢”的图片在网上风传,网友议论纷纷.据报道,这一幕发生在河北邯郸某中学.为了改交传统的学生学习和教师办公的空间分离关系,该校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每间教室后面设置办公室,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的大玻璃窗零距离观察每位学生,掌握班级动态。

对于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表达简明连贯,50宇左右。

 

查看答案

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倡导作文要“多写,还要多改”。请从下面叶老对两则作文批语的修改稿中,选择四处说明修改理由。”4分   

①批语原稿:条理清楚。写了整个劳动场面,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但这几个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叶老改稿:写了整个劳动场面,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条理清楚;可惜这几个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②批语原稿:题材很好,人物很可爱。结构上严密。用倒叙法自然说明了故事的发生。   

叶老改稿:题材很好。所写的人物很可爱。结构严密。用倒叙法自然地说明了故事的开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共22分

镜里镜外的梵高

①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竞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②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  “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④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⑤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的他。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⑥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的梵高。   

⑦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⑧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切,因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⑨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⑩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羞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11)镜子里的他: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镜子外的他: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于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彩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小儿的孤苦伶仃的母亲。   

(12)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镜子外的他:他所选的题材—殷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伐表作品。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予救助助,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①段中,作者用一位现代画师在作品卖不出去时焦灼、绝望的情节,自然引出了下文:梵高面对物质贫穷时拥有与这位画师迥然不同的心态。

B.梵高在田野中疯狂作画,却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是因为他的画无人欣赏,卖不出去,他只能做出如此无奈又愤激的举动;

C.在当时几乎所有入眼里,梵高是阴郁而孤傲,沉默而寡言,狼狈而极端,不懂得按照市场价值绘画的生活困窘;画风狂热而又人品古怪的失败画师。

D.在文中,“镜子里的梵高”有双重的含义,既指他对着镊子画出来的自画像,也指无法理解他的人所看到的他的外在的、浅表的、非真实的形象。

E.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镜子里”与“饿子外”的梵高进行对比,既突出了梵高性格的多样性,也有力地抨击了当世之人的无知与愚昧。

2.“镜子外”的梵高是一个怎样的画家?请简要概括。  6分   

3.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4.“精神理想与物质生存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  6分

1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藤王阁序》

6春冬之时,                。    郦道元《三峡》

(7)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都门秋思其二    黄景仁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并。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

    [注①延郭隗:指战国燕昭王礼聘贤才郭隗.②驺卒:泛指一般仆役.

1.简要概括诗中“百感”的具体内容。4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联。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