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句默写。(6分) ①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②羌管弄...

名句默写。(6分)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③惊风乱飐芙蓉水,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1)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今宵酒醒何处(2)嬉嬉钓叟莲娃(3)密雨斜侵薜荔墙(4)赢得仓皇北顾(5)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霁、宵、嬉、仓、皇、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弟,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戆窝记

方孝孺

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负气恃其意气

B.今也天子近代之弊           戒止

C.君居其名、其道             学习            

D.以其节之足               同“上”,上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的一组是(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

②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③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

④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

⑤有志者不累乎用舍

⑥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便提出:“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谓振聋发聩、先声夺势,也定下了全文激昂的基调。

B.作者表明仰慕古之戆者的心迹 表达了欲与“长孺”、“子布”结交而不可得的遗憾。最后 表达了对同乡的赞美之情并且想要造访倾谈。

C.作者对流俗所谓的“戆人”作了定义他们不取合当世不阿附权贵遇到事情就争论不休。

D.作者以“甘脆之味”、“姜桂之和”来分别喻“材智之士”和“气节之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别有韵味而又富于理趣。

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4分)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3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也毁坏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走向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还有多少农村被遗忘,等着消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农村成了底层边缘的象征。悲怆的农民工身后,那日渐荒凉、寂寞凋敝的村落,正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下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留守儿童与孤苦老人的无望与无助,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

尽管现有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前所未有,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依然在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确如冯骥才所说,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

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过于不自信,一切都想连根拔起,但乡村是否真的就适合用全球化、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这片土地的根性呢?”这是《中国在梁庄》一书作者梁鸿的困惑,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

任何单向度的城市化都不可能取得永久成功,唯有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现代化能够在尊重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不可逆转的取向。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也不能没有农民。

村落不能消失,社会延袭千年的传统不能被一时的政绩发展所粉碎。这应是现代化进程中该保有的敬畏。我们应该让先人的气息能够在祖辈居住的村落上空徘徊,社会能够自然地延续那些乡土中国的价值,延续属于自己的文明。

(选自2012年10月22日《重庆时报》)

【注】①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耕一块田地。 

1.下列选项,不属于“村落的消失”是“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的表现的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凶猛,让无数村庄成为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B古人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已被异化,人们被迫选择蜗居于城市。

C因为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

D旧的村落消失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都是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在运行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村落消失的过程中,农村、农民逐渐被边缘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B我们现在采用的城市化模式折射出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C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政绩而破坏村落有关的传统,这是我们应有的敬畏。

D只有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尊重传统与现代,现代化才是不可逆。

3.文中说到“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B休闲方式各种各样:古人看戏,今人看电视;乡下人在大树下闲聊,城里人在电脑上聊QQ,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呀。

C第十二期《求是杂志》销售火爆,不到一星期就销售一空。

D郭沫若在剧本里写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有人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人后来回忆,丢失的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块钱外,还有身份证、社保卡和手机等其他证件。

B这个高台光滑突兀,陡峭高耸,十分危险。听老人们说,这个高台从来就没有行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从来就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C为了杜绝以讨要工资为由的闹事事件不再发生,重庆市信访局在及时解决问题后,促成相关部门出台了一条保障民工权益的新政策。

D经过文人删改过的民歌,有些可以从遗诗中找到,被删后而至今无法在遗诗中找到的民歌,还不知道有多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