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阳关雪 余秋雨 (1)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阳关雪

余秋雨

   (1)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2)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3)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不会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4)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5)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析】
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6)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析】
这里是古战场。

   (7)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8)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9)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10)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11)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12)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13)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14)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5)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6)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摘自散文集《文化苦旅》

1.第(10)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2分)

2.第(12)段在讨论“唐人风范”时提及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分)

3.简析第(7)段的语言特色。(4分)

4.第(10)至(14)段集中叙写了作者达到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6分)

5.结合全文探讨: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你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7分)

 

1.作者希望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不会像沙漠中的雪那般消逝。 2.反衬(对比)作用①突出“唐人风范”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沉着、更安详、更早。②突出作者因西方“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而唐代没有“把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导致的遗憾、失落之情。 3.①语言风格凝练(深沉、细腻);②句式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③应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比喻手法,生动形象);④用词准确,如“扭曲”准确描述了战士临亡时的悲壮和矛盾心情。(少一个角度扣一分) 4. ①首先描写了阳关古迹自然环境的恶劣及其荒芜、衰败的现状。②接着借王维的诗引出并揭示“唐人风范”的历史内涵,并抒发这种历史内涵没能延续久远的遗憾之情。③最后揭示不能延续久远的原因在于封建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和对文化的压制。 5.看法:①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记录传承起到重要作用。②文化古迹的消失可能导致相应历史文化的湮灭。③有的文化瑰宝未能与民族精神融合并永远传承。封建统治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罪人。(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给4分) 启示:关键词——保护、传承、弘扬。能围绕一个关键词组织答案,严谨,成理即可得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方法有:重点词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重点词有“这儿”“雪”“不会化”,回归文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这儿的雪”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雪,而是指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而“当然不会化”,融入了作者的希望,作者希望这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会消逝。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回归文本,辨清主角和配角,配角是为了主角服务的,一般对主角起到正衬或反衬的作用。回归第12段,可以发现,这一段主要是讲“唐人风范”,写“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为了反衬“唐人风范”,是为了突出唐人风范的“更沉着、更安详”;同时也突出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而引发的失落。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的角度和多。(一)从用词的角度,寻找文段中有否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模式: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二)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模式: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三)从手法的使用角度,某种修辞手法,某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模式:文中使用了……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四)从语言的整体风格角度。模式: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六)从人称使用的角度。模式:这段文字使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思路。有的是从全篇出题,有的是从局部出题,本题是从局部出题。答题的模式:首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首先浏览所要求的段落,然后分别概括每段的意思,接着要合并同类项,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题干中给出提示“达到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据此到文中对号入座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不但要结合文本内容还要涉及现实。本题有两问,一是“文中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一是“你获得的最大启示”,第一问要到文中筛选概括答案,第二问要结合文本写自己的启示。第四小题已经给出了暗示,“所见、所思、所感”,只有先“见”,才能“思”“感”,文本3——10节主要写自己的所见,其它部分是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慨,答案即在其中。比如第一段“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第十三段“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者,                                (韩愈《师说》)

(2)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3)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4)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 令书 ?”                                                 

《梅花草堂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歧,求婚不成。贞观二年,将游清河,旅次朱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马潘昉女为议者,来日,期于店西龙兴寺门。固以求之意切,且往焉。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巾囊坐于阶上,向月书。觇之,不识其字。固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小苦学,字书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觌,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何得见?”固曰:“然则何出也?”曰:“幽冥之书。”固曰:“幽冥之人,何以到此?”曰:“君行自早,非某不当来也。凡幽吏皆主生人之事,可不行其中乎?今道途之行,人鬼各半,自不辨耳。”固曰:“然则君何主?”曰:“天下之婚牍耳。”固喜曰:“固少孤,常愿早娶,以广后嗣。迩来十年,多方求之,竟不遂意。今者,人有期此,与议潘司马女,可以成乎?”曰:“未也,君妇三岁耳。年十七,当入君门。”固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曰:“固妻安在,其家何为?”曰:“此店北,卖菜家妪女耳。”固曰:“可见乎?”曰:“妪陈姓,常抱之来卖菜于是。能随我行,当示君。”及明,所期不至。老人卷书揭囊而行,固逐之,入米市。有眇妪抱三岁女来,敝陋亦甚。老人指曰:“此君之妻也。”固怒曰:“杀之可乎?”老人曰:“此人命当食大禄,因子而食邑,庸可杀乎?”老人遂隐。固磨一小刀,付其奴曰:“汝素干事,能为我杀彼女,赐汝万钱。”奴曰:“诺。”明日,袖刀入菜市中,于众中刺之而走,一市纷扰,奔走获免。问奴曰:“所刺中否?”曰:“初刺其心,不幸才中眉间耳。”后来婚终不遂。

又十四年,以父荫,参相州君,刺史王泰摄司户掾,专鞫狱,以为能,因妻以女,可年十六七,容色华丽。固称惬之极。然其眉间常贴一花钿,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岁余,固逼问之,妻澘然曰:“妾郡守之犹子也,非其女也。畴昔父曾宰宋城,终其官。时妾在襁褓,母兄次殁。唯一庄在宋城南,与乳母陈氏居。去店近,鬻蔬以给朝夕。陈氏怜,不忍暂弃。三岁时,抱行市中,为狂贼所刺,刀痕尚在,故以花子覆之。七八年间,叔从事卢龙,遂得在左右,以为女嫁君耳。”固曰:“陈氏眇乎?”曰:“然。何以知之?”固曰:“所刺者固也。”乃曰:“奇也。”因尽言之,相敬愈极。后生男鲲,为雁门太守,封太原郡太夫人。知阴骘之定,不可变也。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向月 简:检视,翻阅          B.君妇三岁耳   适:旧时指女子出嫁

   C.此绳一系,终不可  逭:逃避  D.刺史王泰摄司户掾    俾:使,让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店西龙兴寺门       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B求之意切,且往焉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固称惬极             固一世雄也

   D狂贼所刺,刀痕尚在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韦固为了延续香火,希望趁早娶妻成家,生儿育女,扩大子嗣,但终因其姻缘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而多年求亲未果。

   B.为了商议与清河潘司马之女的求亲之事,韦固与月下老人约定于店西龙兴寺门,但老人却认为韦固命定的妻室另有其人,没必要再去潘司马府上了。

   C.韦固对自己宿命中的妻子十分不满,决定派人行刺,杀掉那个卖菜的女子,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杀手却只是刺伤了她的眉心。

   D.多年后,韦固娶了刺史王泰之女为妻,恩爱非常,后来却发现妻子竟然是十四年前自己派人刺杀未遂的女子,大为感慨,道出当年原委后,这段命中注定的姻缘终于得以证实。

4.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此人命当食大禄,因子而食邑,庸可杀乎?(3分)

②明日,袖刀入菜市中,于众中刺之而走。一市纷扰,奔走获免。(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或是把皖南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闪光点”的是(      (3分)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这些建筑和苏州的建筑基本一致。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看似极“土”的房屋却极具稳固性和长久保存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脉络。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效果却优于现代的下水道技术。

D.中国很多城市的一些街道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我们长期处于落后地位而迫切希望追赶上西方,又看不到自己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点,导致我们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过度追求“高楼林立”。

B.古代社会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使得整个明代建筑的形式和规模体现出无城乡差别的特点。

C.中国建筑文明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而是由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构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D.城市要具有竞争力,就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这在当代中国城市中,已然不可能了。

3.根据原文,分析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