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第一节诗的形式,在后面两节诗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4分) 感 谢 让...

仿照下面第一节诗的形式,在后面两节诗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4分)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2分)我原想摘取一枚红叶 /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分析提供的语言材料,把握主旨;分析例句特点(句式、语气、修辞)。要注意思想、感情、语意上的协调、和谐。该题应注意从“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句中得出特点。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以下小10分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将他们的软肉吃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流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颈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地,他说不出。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直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在文中找出两处直接描写一只贝丑陋的句子。(2分)

(1)                                                        

(2)                                                        

2.作者极力描绘这只贝的不漂亮的目的是:(不超过15个字) (2分)

 

 

 

 

 

 

 

 

 

 

 

 

 

 

 

3.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不超过20个字) (2分)

 

 

 

 

 

 

 

 

 

 

 

 

 

 

 

 

 

 

 

 

4.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敬的贝?(不超过20个字) (2分)

 

 

 

 

 

 

 

 

 

 

 

 

 

 

 

 

 

 

 

 

5.作者借这只贝赞美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30分)

上帝待人是公平的:它给了拿破仑一米五的小个子,却给了他非凡的才智;它让梵高一生困苦,却赋予他绘画的热情和天才;它给史铁生残缺的肢体,却赠予他一支生花妙笔。所以,我们不能抱怨上帝,抱怨生活,应多从自身找原因。

请以上帝公平待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主题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3)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4)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5)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6)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

(7)故不积跬步,                                           (《劝学》)

(8)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相同,(2)句的两个不同。

B.(1)句的两个不同,(2)句的两个也不同。

C.(1)句的两个相同,(2)句的两个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不同,(2)句的两个相同。

2.找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不暇:不及              B南亩:泛指农田

C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D独夫:孤单的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分)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4.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灭六国(1)者,六国(2)也”“使六国(3)各爱其人,三个 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