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李白)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白居易)

    (3)问君能有几多愁,                _。(《虞美人》李煜)

    (4)                _,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晏殊)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并诗)

(6)但以刘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唯见江心秋月白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明月不谙离恨苦(5)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6)日薄西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默写识记。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作家和作品要对应,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谙”、“彭蠡”、“浦”等。每句1分,句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空不给分。学生对于常见名句名篇的准确背诵和规范书写能力,平时要夯实基本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2分)

    2.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1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                     。(2分)

    3.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逍遥游》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我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B.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往      则为之舟  芥:芥子

    C.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    而后乃今风  培:凭

    D.《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覆杯水于堂之上  坳:凹陷不平

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      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      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          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南冥,天池也

3.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荣

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这种声音叫做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气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谙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射到木晒楼上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重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一种力度。雨点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中,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老屋的地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

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么?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突然有一天,他怅然携家人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那个地方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广告牌和霓虹灯,点缀着白天和黑夜。只有季节不会变,下雨的日子依旧存在。但他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

从画室走到露台的檐下;从露台的檐下走到画室,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给朋友打个电话吧,该说些什么?什么也不想说。

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种声音。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粱壶。

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坐下来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害怕有人窥探自家的隐私;外墙挂满了空调的外机,像一个个难看的肿瘤……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雨声!

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宽长的画案上:砚池里墨汁盈盈;调好色的瓷碟一字排开;宣纸早早铺好了,四角用瓷镇纸压着。他拎起一支大斗笔,刷刷地画起来。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请赏析第中“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

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这句话。(3分)

    2.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3.文章主体部分是写雨声,而标题是“怀念一种声音”,请探究“怀念”的深刻意蕴。(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选择题每道3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 (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1.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         B.由表及里           C.由实及虚        D.由虚及实

    2.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D.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因而不能种植。

    3.文中引用诗词典故,下列对其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B.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C.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D.作者引用《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有关荔枝大小的内容,意在表明自己博学多识,是有关荔枝种植方面的专家。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1.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