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资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独”是最平凡的生存常态,却也是最富意蕴的哲理...

阅读下面的资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独”是最平凡的生存常态,却也是最富意蕴的哲理呈现。 “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众志成城”亦牢不可破;人们需要团结合作,但也离不开“宁静独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高风亮节,但又何尝不是悲怆孤独。“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则是一种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和见解?请以“独”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例文 题目:独之不孤在于团结 “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人能是独者 ,却不能是孤者,这就需要团结。 人们需要合作团结,却也似乎离不开“独处”;独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独者并不是脱离生活的人,而是驾驭生活的人。人活在世上,需要帮助或被帮助,谁也无法脱离这个世界。 独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独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人离不开人,所以,独并不是孤。 5月12日,是全中国人民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在地震来临之前,也许人们对四川汶川并不了解,可现在没有哪个人对汶川陌生。五月,我们聚焦汶川,我们并没有被灾难打倒。我们是“独立”者,也是坚强者。我们需要独自承担这一切困难,可一个个的“独自”最终汇聚成十三亿的力量。我们独自承担但并不孤独,因为我们得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我们是一个个的个体,但并不是孤立者,是团结把我们聚在一起。 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也少不了“特立独行”。没有独到的见解能成就一代伟人吗?没有创新的精神能成就这个伟大的民族吗?没有团结这一切会成功吗? “神七”的飞天,让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第一次太空漫步的尝试倾注了多少科技人员的心血,也许那种感觉我们难以体会。他们都是独者,但都不是孤者。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战,最终实现了他们以及全中国人的梦想。他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他们个个都是孤者,不与别人交流,不团结合作,那么这个梦想怎么会如此快的实现呢? 独是个体,独是自身,但独并非是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者,但只要团结他就是强者。一根筷子我们很轻松的就可以折断,但十根筷子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成功。“一枝独秀”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独当一面”却不被别人赞同,即是孤者。   独之不孤,在于团结。 简评:本文有如下几处比较高明。题目巧妙拆分“孤独”并用团结联系,独到又充满辩证。语言简洁,分析辩证。 【解析】 试题分析:围绕着所给话题,也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一)特点是:1.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2.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4)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题目举例: 1.独上街头月如钩 2.擦干泪水,学会独立 3.享受孤独,成就成功 4.孤独的境界(独是一种境界) 5.耐得孤寒处,方是成功时 6.不,我不孤独 7.独秀清芬 8.独处也是一种美 9.独是一种勇气 10.最宽广的孤独 有些同学的文章偏离题意,如:另立炉灶,只写“团结就是力量”“要学会合作”“个性”,对“独”只字不提。原因分析;1走出了立意的范围。2写作过程中,不注意扣题和点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宁静”或“自由”为开头仿写一句话。(4分)

    例:幽默不是搞笑,不是滑稽,而是闪耀在言语中的光芒,是绽放在脸上的微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李白)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白居易)

    (3)问君能有几多愁,                _。(《虞美人》李煜)

    (4)                _,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晏殊)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并诗)

(6)但以刘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2分)

    2.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1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                     。(2分)

    3.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逍遥游》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我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B.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往      则为之舟  芥:芥子

    C.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    而后乃今风  培:凭

    D.《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覆杯水于堂之上  坳:凹陷不平

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      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      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          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南冥,天池也

3.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荣

画家的梦似乎与一种声音有关。这种声音叫做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气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谙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射到木晒楼上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重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的雨声,沉着而充满一种力度。雨点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他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了,那声音来自高高低低的屋檐边的木笕中,木笕节节相连,一直把水导到天井边;溜筒(打通的大楠竹)竖着与木笕相接,水便畅快地流入地下的阴沟。老屋的地下水道纵横交错,水声急促犹如金鼓轰鸣。

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么?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

突然有一天,他怅然携家人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那个地方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广告牌和霓虹灯,点缀着白天和黑夜。只有季节不会变,下雨的日子依旧存在。但他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

从画室走到露台的檐下;从露台的檐下走到画室,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给朋友打个电话吧,该说些什么?什么也不想说。

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木屋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种声音。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粱壶。

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坐下来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害怕有人窥探自家的隐私;外墙挂满了空调的外机,像一个个难看的肿瘤……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雨声!

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了。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宽长的画案上:砚池里墨汁盈盈;调好色的瓷碟一字排开;宣纸早早铺好了,四角用瓷镇纸压着。他拎起一支大斗笔,刷刷地画起来。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请赏析第中“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

击在为采光而设的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这句话。(3分)

    2.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3.文章主体部分是写雨声,而标题是“怀念一种声音”,请探究“怀念”的深刻意蕴。(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