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 陈平原
①随着时光流逝,前辈们渐行渐远,其足迹本该日渐模糊才是;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有心人的不断追忆与阐释,加上学术史眼光的烛照,那些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身影与足迹,不但没有泯灭,反而变得日渐清晰。
②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距离太近,反而难辨清浊与高低;大风扬尘,剩下来的才是“真金子”。今日活跃在舞台中心的,20年后、50年后、100年后,是否还能常被学界忆起,很难说。作为读者,或许眼前浮云太厚,遮蔽了你我的视线;或许观察角度不对,限制了你我的眼光。借用鲁迅的话,“伟大也要有人懂”。就像今天学界纷纷传诵王国维、陈寅恪,20年前可不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总会有剥落的时候。那时,什么是“生命之真”,何者为学术史上的“关键时刻”,方才一目了然。
③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对于那些曾经作出若干贡献的先行者,后人须保有足够的敬意与同情。15年前,我写《与学者结缘》,提及“并非每个文人都经得起‘阅读’,学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觅到一本绝妙好书的同时,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学者,实在是一种幸运”。
④所谓“结缘”,除了讨论学理是非,更希望兼及人格魅力。在我看来,与第一流学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结缘”,是一种提高自己趣味与境界的“捷径”。举例来说,从事现代文学或现代思想研究的学人,多愿意与鲁迅“结缘”,就因其有助于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提升。
⑤对于学生来说,与第一流学者的“结缘”是在课堂。他们直接面对、且日后追怀不已的,同样并非是那些枯燥无味的“课程表”,而是曾生气勃勃地活跃在讲台上的教授们——20世纪中国的“大历史”、此时此地的“小环境”,讲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情,与作为听众的学生们共同酿造了诸多充满灵气、变化莫测、让后世读者追怀不已的“文学课堂”。
⑥如此说来,后人论及某某教授,只谈“学问”大小,其实是偏颇的。没有录音录像设备,所谓北大课堂上黄侃如何狂放,黄节怎么深沉,还有鲁迅的借题发挥等,所有这些,虽然都只能借助当事人或旁观者的“言说”,但搜集、稽考并解读这些零星史料,还是有助于我们“进入历史”,走近前辈大师。
⑦时人谈论大学,喜欢引梅贻琦半个多世纪前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何为大师,除了学问渊深,还有人格魅力。记得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有这么一句话:“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走出校门,让你获益无穷、一辈子无法忘怀的,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教授们的言谈举止,即所谓“先生的音容笑貌”是也。在我看来,那些课堂内外的朗朗笑声,那些师生间真诚的精神对话,才是最最要紧的。
⑧正因为此,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学术史”,那些隽永的学人“侧影”与学界“闲话”,同样值得珍惜。前者见其学养,后者显出精神,长短厚薄间,互相呼应,方能显示百年老系的“英雄本色”。老北大的中国文学门(系),有灿若繁星的名教授,若姚永朴、黄节、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黄侃、钱玄同、沈兼士、刘文典、杨振声、胡适、刘半农、废名、孙楷第、罗常培、俞平伯、罗庸、唐兰、沈从文等,这回就不说了,因其业绩广为人知;需要表彰的,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的诸多先生,如游国恩、杨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骅、岑麒祥、浦江清、吴组缃、林庚、高名凯、季镇淮、王瑶、周祖谟、阴法鲁、朱德熙、林焘、陈贻焮、徐通锵、金开诚、褚斌杰等先生。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定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根基。
⑨没错,学问乃天下之公器。可有了“师承”,有了“同窗之谊”,阅读传世佳作,以及这些书籍背后透露出来的或灿烂或惨淡的人生,则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虽然文字寿于金石,声音却随风飘逝,虽然当初五彩缤纷的文学课堂,早已永远消失在历史深处,但在感慨唏嘘之余,长久凝视着百年间前辈们那些歪歪斜斜、时深时浅、却永远向前的足迹,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1.怎样理解“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总会有剥落的时候”这句话的含意?(2分)
2.作者在第⑥段提及黄侃、黄节、鲁迅等人,请问这有什么作用?(5分)
3.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井然有序、正襟危坐的“学术史”,那些隽永的学人“侧影”与学界“闲话”同样值得珍惜?(5分)
4.请概括本文中的“大师”的共同特点。(4分)
5.鲁迅说 “伟大也要有人懂”。作者在本文中引用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知识积累或亲身体验,举例对这句话进行评价。(7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诗句。(6分)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叠词来感叹人个体生命短暂,但是人类生命和江月一样延绵不绝的句子是: “ ,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迷离恍惚,道路弯曲不定的世界的两句诗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诗是:“ , 。”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①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还“问”,表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本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这一形象?(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
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①。”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②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镵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③,死。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以为蹷。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赦之。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
【注】 ①臃:疮肿。②齐:通“剂”。③缺盆:锁骨上窝,此处有“缺盆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意尽去其故方 去:抛弃
B.决死生多验 验:应验
C.扁鹊虽言若是 是:正确
D.出入六日,病已 已:痊愈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A.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意曰/公所论远矣/
B.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意曰/公所论远矣/
C.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意曰/公所论远矣/
D.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意曰/公所论远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意年轻时就喜欢医术,后来拜阳庆为师。经过老师的指点,技艺得以较大的提高。
B.齐王的侍医遂病后,自己炼五石散服用。淳于意诊断后告诉他要根据具体病情用药,他悔之已晚,最后疽病发作而死。
C.文帝四年的时候,有人上书控告淳于意。他的小女儿随他到长安后上书朝廷,愿意以自身为父亲赎罪。文帝很受感动,就赦免了淳于意。
D.针对淳于意被判处刑罚这件事,司马迁引用老子的话“美好的东西也可能成为不吉祥的东西”加以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4.(1)把第三大题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5分)
(2)请将《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问题。
神奇的“人体光”
1911年一位叫基尔纳的医生发现:一名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15毫米厚的模糊光圈。
后来,基尔纳又多次看到了这种情景,于是他宣称:人体能放射出类似月晕和日晕的光圈,并把它命名为“人体辉光”。
20世纪40年代,苏联科学家基利安夫妇在一次电学实验中,惊奇地发现人体的各部位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手臂是蓝色,心脏是深蓝,而臀部是绿色。更有趣的是,人体相对发光比较明显的一些部位,恰好与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七百多个穴位相对应。
近些年,科学家利用专门的仪器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进行了数万次测试,结果无一例外地测出了每个人体表的每个部位都在发出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这种光不是红外线,也和人的体温无关,而是一种蓝色的类似萤火虫发出的超微弱冷光。科学家的研究还证实,人体体表各部位发出的冷光强弱不同。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强。伴随人的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以及饥饿、睡眠等生理变化,冷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科学家认为,人体散发冷光,很可能是由于人体内藏有发光细胞的缘故。最近,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经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体光”的奥秘。他们创立了对人体众多细胞的化学发光测定方法,并研究了这种发光现象的内在原因。根据大量实验证实:人的细胞能够发光,并可以被仪器所接收;人体细胞发光是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的结果,它体现了细胞的氧化功能和活性,因此人的细胞发光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科学家认为,“人体辉光”很可能是人体发出的二次辐射与空气电离产生的荧光现象。因为温度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均能发射辐射波,只不过是这种辐射波极其微弱,并且它们的波长不能被肉眼识别而已。人在发出的辐射波的同时,也在接受包括来自宇宙空间的可见光、紫外线,以及来自地球本身的X射线等辐射。
研究发现,人、动物、植物等有机物,甚至矿物、岩石等无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能量吸收带,该吸收带一旦在比较特殊的电磁场里受到电磁能量的激发,就会产生比原来所吸收的辐射波波长更长的二次辐射。这种二次辐射的辐射波能使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有色离子,大量有色离子的汇聚就会发出可见光。也正因为如此,“人体辉光”的发生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和苛刻的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看到“人体辉光”。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将对“人体光”的研究应用到健康保健、疾病治疗、体育竞技、刑事侦查等众多领域。比如人体不同部分“辉光”的强弱变化可表明该部分器官是否患有疾病;在审问犯人时,犯人的“辉光”闪耀跳动出现斑点,说明他在说谎。
科学家坚信,如果人类能完全揭开“人体光”之谜,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
(摘自《知识窗》)
1.下面对“人体冷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活性氧自由基在细胞中运动而使细胞发光是其产生的内因。
B.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呈现的颜色不同。
C.它在人体各个部位的强弱不同,以手指最强。
D.它的强弱与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人的年龄变化和心理状态都可能对“人体光”产生影响。
B.“人体冷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内部,“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体之外。
C.人体发光较明显的部位同古代中国人发现的人体经穴相对应,说明我国的古人早已发现“人体光”。
D.“人体光”之谜的完全揭开之日就是人类完全认识自身之时,“我是谁”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了。
3.如果你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想通过实验看到“人体辉光”。根据文本,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5分)
依次填入下边两段话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荀子阐发的“礼”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而不是使礼制作为宗教的一种仪规。试举一例以明之。如,荀子对于人问“雩而雨何也?”回答说:“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则典故。“雩”原是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求雨仪式, ,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种仪式,只是认为不应当把它神化。换言之, ,荀子认为还是有意义的。
①人们常常是把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纳入到礼制中去 ②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常常被人们纳入到礼制中去 ③虽然荀子在这里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④荀子在这里虽然明确表示了“犹不雩而雨也”的意见 ⑤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 ⑥即使把它作为一种礼的仪式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