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8分)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8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

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

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分)

 

1.(4分)答: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2分) 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船行平稳的特点。(2分) 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2分) 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李诗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陈诗第一句“飞花两岸照船红”,写船在红花夹岸的河道上走。由于船只顺风航行,船速较快,就产生了这种“飞花两岸”的错觉。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直接写船只顺风航行。“半日风”告诉我们,行船半日,是有风力相助的;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这船是在扬帆航行。“百里榆堤”又告诉我们,船才走了半日,就走过“百里”了,可见船速之快。第三四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人写的是仰望天上云朵时的感受。我的船在向东走,天上的云朵也随着风势,和我同步向东飘移啊!——这句诗,其实说的也是说他的船行速度很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李诗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陈诗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县)去的一次旅行。通观全诗,这是一首很好的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航行时欢快的感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  ),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  )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②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③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注释】 ①有道者: 法、术之士。②近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③浮萌:游民。萌,通“ ”。:认可。

昔者起教楚悼王以楚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若此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三世而收爵绝灭百吏之秩,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什伍,告坐⑤之,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而遂⑥公家之禁游宦之民而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以富,八年而薨,商君裂于秦。楚不用起而削,秦行商君法而富,二子之言也已矣,然而枝解起而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也。今之世,大臣重,民安,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悼王、孝公之听,(  )法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注释】⑤告坐:被告发而连坐。遂:举荐。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王,文王即位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死去

B士而之以         名:命名

    C不急之枝官          损害

    D.大臣苦法而细民恶也      治:社会安定太平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A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B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C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D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和氏得到玉璞后,先后两次进献君王,均以欺骗罪被处以刖足之刑。后至文王时他才得以献玉而正名,并将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B.第二段,韩非指出若以法、术治国的话,臣则失去擅权弄权的自由,士民则失去游说游荡的自由,法、术也就成了群臣士民的祸害。

C.第三段,韩非借吴起与商君之例,阐明了法、术能否施行于世,取决于君主的判断力以及臣子细民的处世态度。然后借此针砭时弊,指出当世乱而无霸主的原因。

D.文章除了运用和氏之喻、吴起商鞅之例外,还拿悼王孝公楚秦两国君主对法的态度及其结果作对比,文笔犀利而深入浅出,叙议相间而富于变化。

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3分)

(2)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4分)

(3)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3分)

 

查看答案

儒家看重道德,反对沉溺物质生活。下列《论语》中语录,无关这种意旨的一项是(    )

A.君子忧道不忧贫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C.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D.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虽有九十高龄,但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他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了世人。

B.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C.智能机器人所处的环境往往是未知的、变化的和难以预测的,因此需要具备思考、行动和感觉三个要素,即能感知识别环境状态,具有学习能力,能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和规划,从而对外界做出适应性反应。

D.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得益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采取限行机动车,禁止露天烧烤等措施密不可分。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除非海盗们在攀爬过程中被货船上的水手使用高压水龙赶走,否则,这些身手矫健的人登上甲板后,往往能在10多分钟内摆平大惊失色的船员。接下来,得意洋洋的海盗们就会押着自己的“俘虏”返回索马里北部港口,然后囤积居奇,向船东们“待价而沽”了。尽管各方都呼吁船东“不要向邪恶势力低头”,拒绝支付赎金,以免助纣为虐,刺激海盗更加猖狂地开展打劫活动,但几乎所有的船东都反其道而行之,交钱了事。

大惊失色        B.囤积居奇      C.助纣为虐    D.反其道而行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凌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B.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

C.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园满。

D.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未来相当泛味。但是一点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我们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