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6分)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①,寄畅②在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6分)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①,寄畅②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寥朗③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④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注释】群品:指万物。品,类。寄:即寄托。畅:畅快的心情。寥朗:空阔明朗。群籁:指诗人耳闻的大自然中种种音响,亦指万物。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2.该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诗眼是“寄畅”,诗人在兰亭聚会,凭借兰亭的山水来摆脱世务繁杂、化解生命悲慨,寄托自己畅快的心情。 2.自然界万物虽然参差不齐,千差万别,但对我来说无一不是新鲜的。表达了作者与万物相亲,融于自然之中的喜悦舒畅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本题“寄畅在所因”一句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冥契,说明人与外物的联系,富于哲理。同时逗出下文,“仰望”以下就是“所因”的对象与“寄畅”的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理解诗句含义要抓住关键词义,还要联系全诗。“参差”指自然界万物参差不一,千差万别。“新”新鲜。分析情感要结合全诗分析,!造化的功绩,它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偏不倚的,它赐给万象的生命,在这春光融泄之中,诗人感到了自然的力量,所以表达了作者与万物相亲,融于自然之中的喜悦舒畅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分)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末若旧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三句是作者叙述,第四句是女主人公——故人——一个被丈夫休了的女子的发问。后四句是故的回答,“新人从门入”两句是女主人公的话,后六句是故夫的话。

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丈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的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恋情不断,故欲借此机会重叙前缘。

C“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两句有很丰富的含义,表达的感情、心理也是很复杂的:一是对故夫说故人好于新人的委婉驳斥,表明自己不完全相信;二是借此抒发自己被无情休弃的痛苦、哀怨;三是委婉地讽刺故夫当时喜新厌旧的行为。

D张琦曾评说此诗:“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巧、捷是言弃妇,拙、钝是说新人;“爱憎取舍,一切反之”说的是故夫,这种反常的爱憎取舍以“新人不如故”作结,不仅批判了薄情无义行为,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10分)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于江上             庐:筑庐

B浊酒相             劳:劳动

C相与营之           相与:一起

D而西山之始具       胜:美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7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1)舍万殊                   (2)及其既倦       

(3)之所欣                  (4)不能之于怀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此题答在答题卡的C区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答案

选出与例句划线词活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少长咸集

A.鱼虾而友麋鹿         B.火尚足以

C.孤舟之嫠妇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怜体无比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徘徊于斗牛之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