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孽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丑认为真理是很高很美的,但不能远离现实,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否则人们就难以每日勤勉地追求真理。

B.孟子认为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的高远而降低标准。孟子还举了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C.孟子认为善于引导的人要以身作则地激发别人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有消化和理解的余地。

D.孟子认为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间,为别人作出榜样就可以了。有能力的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做,没有能力的人谁也没办法。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道而立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在此,孟子很巧妙地把教育的问题与儒家的最高标准联系起来了。我们今天的学习也一样,老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包办代替,但又不能启发不到位,应做到“中庸”。 【解析】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审读,按照《孟子》选段内容并结合自己积累的有关《孟子》的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选项中,D项,“站在路的中间”理解有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对此题的回答,需要认真读懂选文意思,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答案,注意联系“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句话的含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三国演义》,回答后面题目。(9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司马昭担心邓艾反叛,命令钟会防范邓艾。钟会向姜维请教制约邓艾的方法。姜维让钟会向朝廷上书说邓艾早晚必反。然后派人截了邓艾给朝廷的文书,仿照笔迹重新写成,里面全是傲慢之语。司马昭看后大怒,令钟会收服邓艾。

B钟会与姜维来到成都,派卫瓘出其不意地收捕了邓艾。邓艾的军马全部归钟会统领。钟会与姜维商议谋反大事,拟诈称魏太后有遗诏,令讨伐司马昭,诸将不服。钟会将诸将困在宫内,并准备将不顺从者全部杀掉。但走漏了消息,卫瓘带兵杀来。钟会自杀身亡,姜维仰天长叹后,苦战至死。

C司马昭中风而死,他的儿子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曹奂只得举行禅让大典,将江山让给了司马炎,魏国宣告灭亡。这时距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仅四十五年。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让他留在洛阳,然后改国号为大晋,自己当了皇帝。

D吴主孙休忧患成疾,卧床不起。孙休手指太子而死。众臣议太子年幼,不能治国,于是立乌程侯孙皓为君。孙皓即位,沉溺酒色,宠幸宦官,且凶暴日甚。群臣不敢劝谏。孙皓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国库空虚,人民怨声载道。

E将军陆抗屯兵襄阳,与晋将羊祜和平相处。羊祜死后,司马炎根据他的建议拜杜预为大都督,起兵伐吴。吴军望风而逃,全面溃败,孙皓自缚,效法刘禅,率文武百官开门归降,从此,东吴皆归大晋,吴国宣告灭亡。至此,三国归晋,天下统一。

2.请任选一题,根据要求作答。(5分)

(1)孙权大怒,差人召鲁肃责之曰:“子敬昔为刘备作保,借吾荆州;今刘备已得西川,不肯归还,子敬岂得坐视?肃曰:“肃已得一计,正欲告主公。”鲁肃欲设计何人?请简述与该计谋相关的故事情节。

(2)佗曰:“此乃驽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请简述华佗为关羽治疗手臂的过程。

我选第(   )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2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所谓求福而祸者  拒绝

B美恶之辨战乎      心中

C雕墙之美          离开

D余弟子由在济南   前往

2.下列各句中分别表明作者“游于物外无往而不乐”与常人“游于物内令人大哀”的不同心境的一项是     (3分)

A餔糟啜醨皆可以醉                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B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C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D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足    (3分)

A本文表现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境也隐约表现了他“游于物内”“美恶横生”的心情。

B作者写他穷居蔬食而自得其乐的生活描写了一个超然物外的人物形象。

C作者仅用三句话写台主要通过写台周围山水景物和历史遗迹来突出台的特点。

D文章由议论到叙事先明超然之理继写超然之人再写到台的超然之名。

4.翻译。(6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3分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面空缺部分。1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山寺钟鸣昼已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6)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7)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8)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9)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0)                  水面清圆。(周邦彦《苏幕遮》)

(11)秦爱纷奢,                  。(杜牧《阿房宫赋》)

(1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1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4)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娱;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请以“自然与心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可写景,可叙事,可抒情议论,但不能写成议论文。

2字数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