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C.“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D.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隐秘的,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表情神态等细节察觉到一些端倪,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分别表现出老人怎样的心理。(6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作者以“铁圈”为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1.选D项得3分,选C项得2分,选B项得1分 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表现了老人的艳羡与渴望。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每个2分) 3.①工厂里的环境让我们感知到老人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以及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每点2分) 4.①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表达出老人对幸福童年,温暖亲情的渴望。(3分,答到“象征”得2分,分析得1分)②情节结构——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3分,答到线索得2分,分析得1分)③人物塑造——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B项,依据不足。A项,“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故选C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第一处“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从老人的身份及背景可知,此处流露出的是老人的艳羡与渴望;第二处“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是因为实现了愿望而产生的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三处,“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是因为老人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玩的游戏而满足和欣慰,由此看出这是一种满足的笑。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本题,可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从交代老人生活环境、烘托老人的心情、突出主题等角度概括作答;在结构上,可从下文描写老人玩铁圈游戏的情景做铺垫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本题可结合着题干要求,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其妙处即可。要注意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衬的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      ”,莲花是“         ”,更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

(2)《念奴娇》中苏轼用“                ”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

(3)杜甫的《登高》中,诗人节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水调歌头 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①一说作者是宋朝南渡词人张元干。 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 三江: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 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最后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1.词的开篇“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写往日太湖之游那么轻松愉快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分)

2.“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阐述“起悲歌”的原因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

后辟车骑将军阎显府。时阎太后称制,显入参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而以北乡侯为嗣。瑗以侯立不以正,知显将败。欲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得见。乃谓长史陈禅曰:“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庙中。今欲与长君共求见,说将军白太后,收京等,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上当天心,下合人望。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则将以无罪并辜元恶。此所谓祸福之会,分功之时。”禅犹豫未敢从。会北乡侯薨,孙程立济阴王,是为顺帝。阎显兄弟悉伏诛,瑗坐被斥。门生苏祗具知瑗谋,欲上书言状,瑗闻而遽止之。时陈禅为司隶校尉,召瑗谓曰:“第听祗上书,禅请为之证。”瑗曰:“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复出口。”遂辞归,不复应州郡命。

久之,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复首辟瑗。以疾固辞。岁中举茂才,迁汲令。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岁余,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年六十六。临终,顾命子寔曰:“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故里,其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寔奉遗令,遂留葬洛阳。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阎太后称制             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

B.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     神器:皇帝的宝座

C.此譬犹儿妾屏语耳         儿妾:对儿童妇女的蔑称。

D.在事数言便宜            便宜:见机行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明崔瑗“宿德大儒”和“从政有迹”的一组是(

A.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 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

B.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瑷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C.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 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D.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 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崔瑗到京师求学,所学范围很广,天文、历法都有所涉及。即使在被关进监狱受审期间,监狱长还曾向他请教《礼经》方面的问题。

B.顺帝继位之前,曾被安帝废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为太子,崔瑗认为这种做法不合正统,于是想和陈禅一起劝阎显把握好时机,拥立济阴王。但陈禅没有这样做。济阴王即位后,杀了阎显,崔瑗也被牵连。陈禅要苏祗说出真相,被苏祗拒绝。

C.崔瑗喜欢交朋结友,不仅当时的文化名人马融、张衡与他友谊很深,而且当时许多重要官员如大将军梁商、大司农胡广、光禄大夫杜乔、太山太守李固等对他都极为推崇。

D.崔瑗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充当幕僚时能积极为其主出谋划策,担任县令时积极为老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但是他不过问家里的生计,平时也只是粗茶淡饭,当时之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得见 (4分)

(2)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具有“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文人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他们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体现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内心情怀。

满分5 manfen5.com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不少逸闻趣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他写道:“此石不复见,我诗空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在清代文人余怀所著的《砚林》载:“宋徽宗命米元章书大屏风,顾左右取笔砚,徽宗指御案端砚,使就用之。书毕,即捧砚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上御。’徽宗大笑,因以赐,元章拜谢,抱砚而趋,墨汁沾渍袍袖。”因此,米芾被称为“砚痴”、“米颠”。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唐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选自《宋代砚台蕴含的人文情怀》,有删改)

1.下列关于“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文人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B.宋砚端庄典雅,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是宋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

C.米芾的《砚史》对砚石质地、砚台形制等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有重大影响。

D.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能以方寸之砚传神地表达自己的诗意情怀,体现自己的审美取向。

C.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最令人难以忘怀,值得人们去品味和传播。

D.“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题材,米芾得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这两个事例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有雅俗之分,而有着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的砚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爱砚,正如武士爱剑,美人爱镜。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代文人讲求砚台风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或者参与制砚,或者为砚作铭,留下了很多的砚文、砚诗。

D.宋代砚台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与工艺方面,也体现在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河流入海中,向海诉苦说:“我们的水本是甘甜适口的,但你们却将我们酿成咸得不行饮用的水了。”海知道他们是有意来责难他,便说:“请你们别再流到我这里来,你们也就不会变咸了。”于是河不再流到海里,结果不久就蒸发干涸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