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竞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竞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②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③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④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语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⑤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妮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⑥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⑦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请根据第①段文字简要说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变化过程。(4分)

2.结合文章,简要赏析文中划线两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①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

②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噪噪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

3.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到那么多现代作家?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4.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回答。(6分)

 

1.曾经喜欢托尔斯泰,后来产生了怀疑,强烈地喜欢海明威等,再后来终于明白(或肯定)了只有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4分) 2.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真理是浅近的,突出了托尔斯泰作品“教谕”的自然,大方、有力。(2分,意思对即可) ②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讽刺了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当为谁服务的可笑,衬托(对比突田)托尔斯泰“不远离人民”的可贵品质。(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开篇写到对其他作家的喜爱,是为下文表达对托尔斯泰真正的喜爱和崇敬作铺垫。 ②文中写到许多现代作家,与托尔斯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说明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 (每点2分,共4分) 4.①托尔斯泰的作品鉴于对人的深深的爱;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③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④托尔斯泰始终不远离人民。(6分,少一点扣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只要将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激动”“模糊”“明白过来”就能很轻易地做出正确答案,题目难度过小,没有区分度,作为高三测试题个人认为过于容易。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托尔斯泰怎么竞显得模糊了?……大师是谁?……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依据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来。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所选句子较好,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解说了两个道理。这是一道典范的句子含义题。考生多做规范的题目,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规范答题的能力。(1)“真理总是浅近的”这是该句所要表达式意思。后面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的。(2)画线句子所在的语段是写作家不能离开人民,人民就是作家创作的根。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要分析其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对比衬托的手法是高考中的常考题,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写作中也可以运用,以丰富自己的表达技巧。本题有一小小的不足,与第一题考查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本文肯定是写托尔斯泰的,所以写到其他的人目的很明显,就是对比衬托,从而突出托尔斯泰。第一段的对比为了突出作者对二者情感的不同,其它部分的对比突出托尔斯泰的伟大。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的提问方式很好,一改常规的比较死板的提问方式,而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显得灵动、活泼,这样对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题其实是“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有何特点”一个变式提问,而其特点又是通过与其他作家的对比总结出来的,所以结合文段即可归纳概括的特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文意,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有一个花匠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总会招来许多质疑或嘲讽,                                                                  .这就是沈从文。

①以证明评委的有眼无珠

②托尔斯泰、卡大卡等无缘该奖的大师必然被再一次提起

③在马悦然对当代中国作家有些吞吞吐吐的评说中

④而这个时候,评委中的汉学家马悦然照例会通过中文媒体说说话

⑤又总会牵出一个已故作家的名字来

⑥以满足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爱恨交加的情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4分)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坑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苟子《劝学》)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拭《赤壁赋》)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4)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处涸辙而相欢。(王勃《腾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