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15分) 缩略时代 雷达 我想为今天的时代寻找一个印象式的命名,却一...

现代文阅读(15分)

缩略时代

雷达

我想为今天的时代寻找一个印象式的命名,却一直找不到。有一部著名的长篇曾用了《浮躁》的题目,意在隐括时代,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智慧的概括,可是现在还用“浮躁”已不够了。我终于想到了两个字,叫做“缩略”——缩者,把原先应有的长度、时间、空间压缩;略者,省略、简化之意。称我们的时代是“缩略时代”,也许更准确些。

在今天,缩略现象几乎俯拾即是,连语言也在缩略化。比如,出租车日渐普泛化,总用“的士”称之太麻烦,就缩略为“的”,坐出租车叫作“打的”,还管两元钱一公里的皇冠车叫“豪的”。又如当今情人现象是一部分人的公开秘密,见惯不惊了,女方就被简称为“蜜”,乃“秘书”的畸变和升格。“钱”这个词的使用率高到不能再高,反复出现,也不如省略之,就简称为英文字母“T”,手拿装钱的红包去送礼,叫“托T”,十分形象传神。倘若用心搜集,这类缩略语可开出一大串。

其实,语言的缩略化,根子还在生活本身的缩略化。比如,爱情是美好的,是超乎功利之上的两颗心的热烈融合,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灵魂的音乐;但是,太缠绵了,太古典了,太叫人等不得,于是压缩之,尽快转化为“性”,遂有人发出“爱情死了”的悲鸣。友朋之情,患难之交,师生之谊,本该作为一个长期的情感过程互相扶助,但这过程太稳定了,太磨人了,不如压缩之,直接甩出千把元钱找齐,人情债一笔勾销,当晚即可安心入眠。看大部头的著作,徜徉在人类精神的宝库,固然充实,但是太累人了,不见实效,不如转化为看看影视,省却多少麻烦。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美学等等学问,源远流长,研究起来太费劲,不如转化为通俗读物、白话今译、生意入门之类的小册子,彼此都方便。一部作品出世了,对它的评价原本要经历一段逐步认识和检验的过程,但是现在的人觉得太漫长了,太容易被淹没了,太不醒目了,于是研讨会和发布会这类新事物就出现于商品时代,致使从写书到出版到盖棺定论一步到位,被缩略为一个极短暂的过程,事后谁也顾不上再管它了。这种方式已成为作者自救的方式,没有法子的法子。甚至,人生过程也在缩略化,本来,人生各阶段各有韵味,童年稚气,少年多梦,青年豪勇,中年多思,既不能互相代替,也无法相互超越,可是现在人觉得这一切太按部就班了,不如压缩之,重点是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尽快转化为挣钱,赢利,人于是由此而早熟,而提前实惠化、世故化,心灵由此而提前苍老了。

“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就说文学吧,我们仅用了十年光景,便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全部演练了一遍,人家的一百五十年缩略为我们的十年,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工程便告“完成”。再说消费吧,我们刚为购到一辆新自行车而高兴了几天,旋即卷入了谈论购买私人轿车的热浪。工业化还没实现,就大做起后工业社会的迷梦。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缩略乃时代潮流使然,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已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古人云 “贪看名山者,须耐仄路;贪看月华者,须耐深夜;贪见美人者,须耐梳头。”而缩略者恰恰缺乏这种耐心。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功利过程与审美过程,原是两种不同的节奏,需要互济互补,现在只求适应第一种节奏,第二种节奏便失去了位置,被缩略了。从哲学上看,缩略的依据是实利主义:凡能直接获益的就是好东西,重要的是看对我有什么用;追求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永恒,那是傻子的价值观;理性精神和深刻的思考已成多余,当务之急是应付一个个生存问题。于是,我们想起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句话。

缩略有危机吗?当然有。表面上看,好像问题解决了,过程省掉了,棘手的矛盾绕过去了,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但绕过去的终究还得绕回来。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看不见的精神会向看得见的物质讨回代价,这就叫补课。问题的症结在于,对历史来说,缩略的缺失自有补偿的方式;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失去了的往往难以找回,这可能就是生命面对历史的无奈。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思考角度独特,认为“浮躁”一词不足以概括我们的时代,代之以 “缩略”,发常人之所未发。

B.作者深挖时代弊端,表现出对时代非常现象的批判和忧虑。“缩略”充满消极因素,完全不可取。

C.本文结构层进,条分缕析,步步深入地透视和批判整个时代的弊端,可谓匠心独运。

D.文章第四自然段两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E.本文语言朴素平实,文笔犀利老辣,锋芒毕露;又能把现象上升为本质,感性上升为理性,颇具哲理意味。

2.对于“缩略”,除定义外,作者还从哪几方面加以阐述,请简要分析。(4分)

答:                                                                                

3.根据文本,结合社会和人生实际,探析“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看不见的精神会向看得见的物质讨回代价,这就叫补课”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                                                                                                               

 

1.BD 2. 除定义外,文章还从表现、根源、本质、危机四方面谈“缩略”。(1分)最常见最表面的是语言的缩略。缩略的根源在于生活本身的缩略化。(1分)从本质上看,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成物、欲、钱、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功利的而非审美的,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抛弃了精神性因素,是实利主义的反映。(1分)从危机上看,“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看不见的精神会向看得见的物质讨回代价,这就叫补课。”而且历史缩略了可以补偿而人生缩略了就再难以找回。(1分) 3. 省略了不该省略的,省掉过程,太功利。表面上看好象问题解决了,棘手的矛盾绕了过去,而事实上问题矛盾依然存在,到了一定时候问题矛盾又会重现,不得不进行补课。(2分)对历史而言是这样,比如,中国经济有时忽视现实而过热,大搞发展,忽然有一天发现产品过剩,又赶快收缩经济降温来补偿。(2分)可对人生来说,如果压缩稚气的童年期和多梦的少年期,提早挣钱赢利,为物质而活,那么,人早熟了但心灵却提前苍老,发展缺乏后劲。想像历史一样进行补课已不可能,因为人生一去不复返,这比起历史是不幸的无奈的。(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错在“完全不可取”。最后一段说“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说明作者谈“缩略”危机是限定在“省略了不该省略的”范围,“省略了该省略的”时,“缩略”可能是好事,比如“的士”缩略为“的”已广被人们认可,词典也承认其合理性。故“完全不可取”说得太绝对。D第一处引用增强形象性,第二处增强哲理性。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第七》)

②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篇第六》)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第九》),结合上面语段,说说有仁德的人为何不会忧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活得不快乐,联系上面语段,谈谈人要怎样才能达到“不忧”。(6分)        

 

 

 

 

查看答案

(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王善保家的道:“……如今要查这个主儿也极容易,等到晚上园门关了的时节,内外不通风,我们竟给他们个猛不防,带着人到各处丫头们房里搜寻。想来谁有这个,断不单只有这个,自然还有别的东西。那时翻出别的来,自然这个也是他的。”

王善保家的为什么要向王夫人建议抄检大观园?结果如何?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性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给了这个霸王”。

宝玉这段心理活动,是对谁身世的同情,结合整部作品,简述其身世。

答:第(    )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更得贾府上下喜爱。这令黛玉感到了一丝不平,因此经常与宝玉闹别扭。

B.宁府的焦大从小跟着宁公贾演出兵打仗,因对宁公有救命之恩,府中上下人等对他倒也另眼相看。焦大喝醉了酒,就无人不骂,把宁府内见不得人的事儿也抖落出来。贾蓉令人将他捆了,众小厮用土和马粪塞了焦大的嘴。

C凤姐叫刘姥姥给孩子起名字,为的是刘姥姥是个上了年纪的人,可压得住。刘姥姥问明孩子是七月初七生的,就起名为“巧姐”,说是以毒攻毒的法子。

D.赵姨娘的弟弟死了。探春按旧例说给他二十两银子,惹得赵姨娘生气,说探春踩她没脸面。探春拿帐翻与赵姨娘看。赵姨娘又说她对舅舅刻薄。探春生气了,因为她不承认那是她的舅舅。

E.贾府世交甄应嘉被复还原职,马上要起身征剿贼寇,顺道来拜祭贾母,并与贾政辞行。宝玉因此终于有缘一见甄宝玉。两人谈起话来,竟十分的投机,众人感叹天下竟有如此相似之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初见嵩山

[北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诗题为“初见嵩山”,但作者却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做了一系列的铺垫,直到末句才出现所见的对象“嵩山”,试结合诗歌前二句分析本诗铺垫手法的运用。(3分)

答:                                                                        

 

2.古人在诗中常“借物抒怀”,本诗作者是借嵩山的什么特点来表现了自己怎样的人格操守?试结合诗歌尾句简要分析。(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

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梁书·刘勰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勰早孤,志好学        笃:坚定

B.中军临川王宏兼记室    引:征聘

C.论古今文体,引而    次:驻扎

D.候约出,之于车前      干:拜见

2.下列句子中,表现了刘勰自信和倔强个性的一组是(    )(3分)

①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

②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③先燔鬓发以自誓。

④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

⑤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

⑥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家境十分贫寒,但他跟从出家的佛徒,勤学苦读,因而博览群书,精通经纶。

B.刘勰曾上书皇帝,请求祭祀二座郊庙的贡品应该和七庙一样改成使用瓜果蔬菜,皇帝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提升了他以示嘉奖。

C.刘勰编撰了《文心雕龙》五十篇,对古今文章加以评议,并在序言里对“文心”作了解释。沈约十分欣赏这部著作。

D.刘勰晚年在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起完成了皇上要求的对经书的考证、撰写后,向皇上提出出家的要求,终于如愿以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3分)

译文:                                                                      

(2)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