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感恩节的“上帝” 上善若水 14岁那年,杜...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感恩节的“上帝”

上善若水

14岁那年,杜鹏和父母一起来到美国,他们住在蒙大拿州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镇桑克兰。在学校里,转学半年的杜鹏简直像是空气,没人和他交流,没人和他做朋友,爸爸问杜鹏:“难道没人对你感到好奇,愿意跟你说话吗?好奇心很强的美国人不对镇上唯一的中国孩子感兴趣是不大可能的。”

杜鹏脸上闪过一丝犹豫,低着头低声说:“有,但我感觉他们是在嘲弄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

郁闷和压抑一直持续到了那年的感恩节。在桑克兰镇上,感恩节里的信徒们需要一个人来扮演“受气包”的角色。按照镇长劳克的说法,这个人必须身穿单薄的衣服,到镇子上每户人家去“乞讨”一些东西,然后对他们说感谢的话,哪怕遭受到拳打脚踢和冷言冷语。

镇子上的人选出的是杜鹏的爸爸。杜鹏反对爸爸这么做,他认为这样会让镇子上的人更看不起他们,这是对自己一家的侮辱。可爸爸拍了拍杜鹏的肩膀,对他说:“放心吧,爸爸一定会在那天让大家满意的。”

这注定是一个让杜鹏难以忘记的感恩节。清晨,爸爸就穿着破旧.单薄的衣服出了门。杜鹏原本想躲在家里,他不愿看到爸爸被人指责或侮辱的场面,可妈妈却要他跟在爸爸身后——他怕有人伤害爸爸。

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暴力。几乎每家的大人都要指责爸爸几句,然后向他挥舞着拳头。拳头打在爸爸身上,却疼在杜鹏心里。他觉得每个家庭的人都在嘲笑着爸爸和自己,他们会想:“看,这两个从中国来的傻瓜多么傻,被我们愚弄了!”

杜鹏甚至觉得自己和爸爸比乞丐还没有尊严。他对爸爸说:“也许镇子上根本就没这个风俗,他们就是想找个借口侮辱我们。”爸爸却摇着头说:“不会。”

一个街区走下来,杜鹏默默地数着爸爸挨过的拳头,57户居民一共打了爸爸132下。终于走完了最后一家,杜鹏连忙上前,拉着爸爸就走,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怨恨和愤怒。

爸爸笑笑说:“儿子,别生气。这是别人的风俗,我们入乡就得随俗。”杜鹏跺了跺脚,他头一次感到爸爸笑得这么卑贱,整整一天他都不愿和爸爸说话。

夜幕降临,杜鹏家的门铃忽然响了起来。他打开门,看到镇子上所有居民都站在自己家门前。他们微笑着,脸上洋溢着快乐,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感恩节的礼物。镇长劳克抬高嗓门大喊着:“我们的上帝,我们要感谢你!感谢你今天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屋于里到处堆满了礼物,镇子上的居民一一和杜鹏家人拥抱。杜鹏有些不习惯这样的转变,短短的时间里镇子上的居民怎么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劳克对杜鹏一家解释说:“这是我们镇上的传统,在感恩节这天为了让所有人虔诚地感恩,我们会选出一个人来让大家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我们一般选择新来的邻居,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晚上还会对他进行感谢。这个人是感恩节里的上帝,也是最有资格被崇敬的人!”

杜鹏默默地看了爸爸一眼,笑了笑,眼睛里满是骄傲。镇子上的人在杜鹏家开起了感恩节派对。鼎沸的人声里,杜鹏低声对爸爸说:“我想我懂得了些什么,我很快就会有很多朋友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金故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事简洁,主旨深邃,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的思考,对宽容和谐的处世之风的赞扬。

B.杜鹏“眼睛里满是骄傲”是因为他觉得爸爸的所作所为终于取得小镇居民的信任,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给他攒足了面子。

C.杜鹏在学校里没人与他交流,固然有当地人欺生的因素,主要原因是自我压抑,怕同学看不起,不肯主动与人交流。

D.小镇居民对他们选取的“受气包”,先是打骂后是感谢,这个突转,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  

E.杜鹏爸爸之所以愿意当“受气包”,是因为他城府深沉,早已了解小镇的风俗,只是不揭穿而已。

2.“误会法”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方法,这篇小说有几重误会?请分点概括。

3.你是否觉得杜鹏爸爸这个“受气包”是最有资格被崇敬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D 2.(1)杜鹏误会美国的同学,觉得同学总在嘲弄他:(2)杜鹏误会爸爸,觉得他卑贱而没有尊严;(3)杜鹏误会小镇的居民,认为他们是在找借口侮辱人;(4)杜鹏妈妈误会小镇居民,怕有人伤害她丈夫(答一点给1分,答两点给2分,答三点给4分) 3.观点一:杜鹏的爸爸是小镇上的新居民,他入乡随俗,心胸开阔:受到委屈也不怨恨和愤怒,乐意当“受气包”,给小镇的居民带来快乐:这种不图感谢而又愿意付出精神,理应受到尊敬 观点二:杜鹏的爸爸甘当“受气包”,如果这个镇子民风刁蛮,他和他的家人一定会受到侮辱;受到侮辱一味忍让,会让外国人产生中国人软弱可欺的印象;这种无原则容忍退让人,不值得尊敬。(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因为他觉得爸爸的所作所为终于取得小镇居民的信任,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给他攒足了面子”理解错误,属于曲解文意。C项,“固然有当地人欺生的因素”在文中并无依据。E项,理解不正确,由“儿子,别生气。这是别人的风俗,我们入乡就得随俗。”可知,父亲并不是提前知道。所以选AD。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中“误会”的筛选及整合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与“误会”相关的语段,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例如,第二段“有,但我感觉他们是在嘲弄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第四段“这是对自己一家的侮辱。”第7段“他们就是想找个借口侮辱我们”“他头一次感到爸爸笑得这么卑贱,整整一天他都不愿和爸爸说话”“可妈妈却要他跟在爸爸身后——他怕有人伤害爸爸”。可根据这些语句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杜鹏的爸爸是否是最有资格被崇敬的人,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结合着小说中杜鹏爸爸的人物形象,从小镇居民与杜鹏一家的关系,从人与国家尊严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有“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之曲,系谁的判词?又有“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之语,所指何事?请简述相关情节。5分

2.贾宝玉见甄宝玉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宝钗得知后有何反应?结果怎样?5分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  )(  )(5分

A.经常出入葛朗台家门的客人有两家: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台·格拉桑一家。这两家人为娶欧也妮暗相争斗。葛朗台知道他们为了金钱和陪嫁,才争夺他的女儿,就将计就计,利用女儿作为诱饵来“钓鱼”,以便从两边捞到好处。(《欧也妮·葛朗台》)

B.“噢!是真金!金子!……这交易划得来……”“你给了我生路,我有命啦……咱们两讫了……”——葛朗台

葛朗台在抢到侄儿留下的梳妆匣时,一扫之前因女儿将积蓄赠与查理的不快,说了这番话。

C.夏金桂表面上对香菱极好,百依百顺,甚至亲自为生病的香菱做汤。一天晚上,她让宝蟾做了两碗汤,说要和香菱同喝,其中一碗下了毒。宝蟾不知就里,为欺负香菱而把两碗汤对换。夏金桂误喝了毒汤,七孔流血而死。

D.宝玉至紫鹃门口欲剖析心事,被紫鹃再三拒绝,于是在门口呜咽起来。紫鹃被宝玉一哭,心里越发难受,哭了一夜。但她依然认为宝玉是忘情负义之徒。

E.凤姐来到大观园,只见园中杳无人声,景色凄凉寂静。她先被一只大狗吓得魂不附体,后又遇见秦可卿的幽魂,还听幽魂说她:“婶娘只管享荣华富贵的心盛,把我那年说的立万年永久之基都付之东海。”凤姐忙转身回去,又被石头绊了一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毂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毂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1.请简要说说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弈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什么?(2分)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告子下》)

[注]与国:盟国

1.请概括出当时的“良臣”常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哪些才能?(2分)

2.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②。

【注】  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是如何表现出愁情2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