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1.(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D 2.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归纳和概括的能力。D项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是错误的,由原文“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可知“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所以题干里应该去掉“不能”。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一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为: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为: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自己到别人,或由自己想到别人,因此可概括为:推己及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与颔联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3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10分)

11(1)—————————,烟光凝而暮山紫。

(2)——————,下临无地。

(3)三径就荒,————————。

(4)木欣欣以向荣,————————。

(5)————————,秋水共长天一色

(6)—————————,鸟倦飞而知还。

(7)登东皋以舒啸,——————————。

(8)雁阵惊寒,——————————。

(9)菩提本无树,————————。

(10)——————————,看我龙马显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 (niè)〕疲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或劝之         业:从事,以……为业

     B.传遣诣京师       给:供给,提供

     C.嘉然吐气         勃:大怒,激怒

     D.遂得其子         爵:封爵位,授以官爵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B.叶嘉出身布衣,从小重视节操培养,胸怀大志,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文章写的是茶叶,但通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分)

  (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2分)

而醒 也。

 

查看答案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②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   棨(qǐ)戟       簪(zān)笏      窈窕(yáo)       莞(wǎn)尔一笑

B潦(liáo)水     凫渚(fú)       命运多舛(chuǎn) 雨霁(jì) 

C东隅(yú)        衡阳之浦(fǔ)   悖(bèi)时       糍粑(cí bā)

D睇眄(dì miǎn)   西畴(chóu)     胡诌(zhōu)      当(dàng)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