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 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⑥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⑦ 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⑧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⑨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⑩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⑾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⑿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1.第③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代指              。(2分)

2.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

3.第⑧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4分)

4.试分析第⑾段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1.银杏、紫藤(2分) 2.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 “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 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意思对即可)(4分) 3.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哲学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了主题。(答对两点即可)(4分) 4.这句话蕴含了作者的殷殷喜悦之情(1分)。通过将“仁政”比作“种子”,用“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来比喻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采纳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深入人心(2分);终于迎来了尊崇儒术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孟子思想逐渐得到弘扬光大。(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填空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原文中找到与这句话有关的内容:““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然后分析一下,答案就出来了,此题比较简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1.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象征、 双关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双关。答题模式 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答题的步骤: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语境义。关键是隐含的语境义。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指的就是文章中“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漏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等。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所以表层含义就是“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结合原文“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深层含义就是写孟子这棵大树,因此它的作用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中名句引用的作用及段落的作用。引用名句的作用其做题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可以使文章看起来优美而富有含义。2.可以让诗句中的意境和本书要表达的感情相渗透,易于表达。段落的作用,要先看其所在位置,然后看看与上下文的关系,如情节、内容等方面。所以结合文本的语境和主旨,可以得出答案: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哲学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了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及作品的内涵。“赏析作品的内涵”往往和体会句子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结合起来考查,即考查作品语句运用的目的意图、语句运用的好处、语句体现出的情感、语句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但是“赏析作品内涵”的答题区间和品位“一般精彩语句”(仅仅运用了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不同,绝不仅仅局限于上下文,而是要求结合全文来寻找、体会、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解答“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题的注意事项:A.仔细审题,明确题目问什么,划分答题要点;B.阅读题干,找准思路突破点,注重深挖广联;C.分析形象,注重特征和意义,联系刻画方法;D.赏析内涵,侧重主旨与情感,勿忘写作意图。结合下文“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可推知作者对孟子是肯定的、礼赞的,对于这种现象是喜闻乐见的,因此可以这样组织答案:先找出“种子”寓意,即“仁政”,用“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来比喻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采纳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深入人心(2分);“细雨和风”“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终于迎来了尊崇儒术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孟子思想逐渐得到弘扬光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止因老夫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第12回)

选段中的“明公”是谁?“受取徐州牌印”的经过如何,请简述。(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董卓为诱吕布来降,赐金甲锦袍和赤兔马、吕布见利忘义,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拜董卓为义父,董卓封他为都亭侯。(第3回)

B.曹操急攻徐州。陶谦三次要将徐州让给前来相助的刘备,但刘备终是推脱。后来陶谦以手指心,徐州军民拥立刘备,刘备乃统管徐州。(第12回)

C.汉献帝回到洛阳,宣曹操入朝以辅佐王室。曹操兴师入朝,不听董昭的劝阻,要迁都许都,汉献帝和群臣因为惧怕曹操不得不从。(第14回)

D.董卓火烧洛阳。孙坚先入洛阳救火,于皇宫废墟的井中获得传国玉玺。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便自己领兵追击董卓,大胜而归。(第6回)

E.王允一面假传天子诏要禅让给董卓,引董卓从郿屋回朝;一面又以天子的密诏发给吕布,由吕布在董卓回朝的时候将他杀了。(第9回)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1.(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与颔联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3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10分)

11(1)—————————,烟光凝而暮山紫。

(2)——————,下临无地。

(3)三径就荒,————————。

(4)木欣欣以向荣,————————。

(5)————————,秋水共长天一色

(6)—————————,鸟倦飞而知还。

(7)登东皋以舒啸,——————————。

(8)雁阵惊寒,——————————。

(9)菩提本无树,————————。

(10)——————————,看我龙马显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