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欣赏,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欣赏,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欣赏,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气度;欣赏更是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我们可以欣赏别人,也可欣赏自己,还可以欣赏事物。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

 

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这不仅仅是一门至高无上的艺术,而且还是人生一门举足轻重的必修课,是恒久不变的待人处事之道,更是一笔无可估量的财富。 意大利曾经有位年轻的画家,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将自己认为一幅画得无可挑剔的画摆在街头,让所有路人用红笔圈出自己认为画得不好的地方。到了第二天,他发现那幅自认为无可挑剔的画上到处都是红圈,让他十分惊诧。画家于是再次将画摆在街头,让路人圈出认为画得好的地方。结果第二天,他又发现那幅画上画满了红圈,让他更为惊异。其实这就是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心里就藏有一千个林妹妹。当你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是,便会发现世间万物都如此的生机勃勃婀娜多姿,看不完阅不尽。若你以批评的眼光去看待,那么你看到的便只有粗浊和污垢。正好比当你即可难耐的在沙漠中行走时,有人递给你一杯水,乐观的人则会非常高兴。而悲观的人则嫌远远不够。所以,为何我们不学着以欣赏的眼光待人处事呢?为何我们还要避开那些温暖而美好的东西而去接触那些赤裸的丑陋?学会欣赏吧,因为那会比较幸福。 马丁列斯说过,人类的所有喜怒哀乐,皆因自身而起,皆因人欣赏事物的态度。大漠虽然黄沙纷飞环境恶劣,却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之景;江南虽然阴雨绵绵湿气重重,却不失“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静恬然之景;草原虽然狂风呼啸气候寒冷,却能一览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泰山虽然高耸险峻,但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玫瑰虽然脆弱带刺,却不失高贵神秘;莲花虽开在泥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四川妹子虽为泼辣,却不失一份刚强;江南女子虽为多愁善感,却不失一份坚毅。 所以,请学会欣赏吧,你会发现世间一切生灵都如此美丽可爱;学会欣赏吧,你会发现所有丑恶都不堪一击;学会欣赏吧,你会发现所有眨眼、抿嘴以及微笑都带上了善意的温度;学会欣赏吧,你会发现那些以为不可能的童话正逐一浮现;学会欣赏吧,你会发现每个过客的故事都如此迷人;学会欣赏吧,你会发现自己的生命已如此的绚丽和丰盛;学会欣赏吧,其实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已经溢满了幸福而甜蜜的汁液。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命题的作文题。1.界定“是什么” 原文材料主要谈欣赏,只有最后一句提及“学会欣赏”,文题是“学会欣赏”而不是“欣赏”,所以要区别这两个文题,不能把它混为一体。本文题的关键词是“学会”,就像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的关键词是“品味”一样。凡是动宾式结构的作文题,它的着眼点应该是动词,不能把动宾式作文题当作一个概念来写。“学会欣赏”,“学会”两个字最重要,之前曾轻视冷漠,甚至鄙夷伤害,如今发现有点味道,甚至很美。故“学会欣赏”审题立意关键在于“学会”,文章前后最好形成对比。2.问对象定素材 谁要学会欣赏?我、你、老师、父母„„;学会欣赏什么?大自然,文学艺术(诗、词、歌、赋、曲、舞、字、画等),生命个体,生命群体,生活事件,自己,他人等。从范围、对象、内容等方面进行限制后,文章的选材指向会更加明确、集中,便于写作的顺利进行。 3.问办法定切口 为何要学会欣赏?可以提升自己素养品位;可以更健康的成长和进步;可以使人扬长避短;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大自然、社会、他人是最好的老师等。如何学会欣赏?“欣赏”时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放低姿态,以仰视的心态去欣赏;用平等包容的眼光去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缺点;注重细节去发现别人身上不被常人注意的长处。 围绕文题,自己多方设问并找出答案,是缩小写作范围、打开写作思路的有效方法。在自问自答过程中,习作思维逐渐深入,较小的写作切入口也非常容易确定。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文的空白处,写上恰当的话,使文段内容更完整。(4分)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

(1)                           

(2)                           

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下列生活现象所蕴含的道理。(3分)

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器官机能强。他还发现美术学院的不少学生视力不如常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另外,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所以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⑤ 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⑥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⑦ 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⑧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⑨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⑩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⑾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⑿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1.第③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代指              。(2分)

2.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

3.第⑧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4分)

4.试分析第⑾段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止因老夫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第12回)

选段中的“明公”是谁?“受取徐州牌印”的经过如何,请简述。(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董卓为诱吕布来降,赐金甲锦袍和赤兔马、吕布见利忘义,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拜董卓为义父,董卓封他为都亭侯。(第3回)

B.曹操急攻徐州。陶谦三次要将徐州让给前来相助的刘备,但刘备终是推脱。后来陶谦以手指心,徐州军民拥立刘备,刘备乃统管徐州。(第12回)

C.汉献帝回到洛阳,宣曹操入朝以辅佐王室。曹操兴师入朝,不听董昭的劝阻,要迁都许都,汉献帝和群臣因为惧怕曹操不得不从。(第14回)

D.董卓火烧洛阳。孙坚先入洛阳救火,于皇宫废墟的井中获得传国玉玺。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便自己领兵追击董卓,大胜而归。(第6回)

E.王允一面假传天子诏要禅让给董卓,引董卓从郿屋回朝;一面又以天子的密诏发给吕布,由吕布在董卓回朝的时候将他杀了。(第9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