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满文题。(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满文题。(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C,3分,答A,2分,答E,1分。 2.①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②善于思考和不断探究。③勤于学习和不断创新。④具有学科兴趣。⑤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密切结合。(6分,每点1分;答对5点即可得满分。) 3.①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即从中国现代历史学科的创建、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世界“申遗”等方面)突出了侯仁之的巨大贡献。(3分)②三个小标题从小到大、层层深入地贯穿全文,展现了侯仁之把个人的生命价值融入学术、“家乡”和国家民族建设上的宝贵历程,使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3分) 4.①“行走天下”是说侯仁之经历丰富,从求学到学术研究与交流,足迹遍及国内外。②“行走天下”暗示侯仁之视野广阔,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都是放眼全球与未来,以国际先进的视角看问题。③“行走天下”揭示了侯仁之一生具有实干和探索精神,生命不息,求索不止。④“守望大地”是说侯仁之扎根本土、对生命和事业的坚守,揭示了他对生命、对学术、对历史文化和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巨大贡献。⑤“行走天下,守望大地”是对侯仁之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他一生心系国家、奉献民族的热情赞美。⑥“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饱含了作者的缅怀之情,表明侯仁之虽已离世,但精神永存,普照世间,永世铭记。(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若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对“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的原因表述错误。D项“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的说法错。E项“令人心生悲凉之意”的说法不够恰当。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题目的提示,从文本对“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的叙述文字中,筛选有关侯仁之“在学术研究上”的特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从小标题“一个人与一门学科”的内容中。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从这三个小标题在所叙内容对突出侯仁之的贡献方面的作用、在结构文章方面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守望者”的含义。所谓“守望者”,包含“守”和“望”两层意思。因此要从文本中中筛选出相关信息。比如,侯仁之耗尽一生心血,寻找北京城遗留下来的生命印记,为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作出贡献,这既是他的“守”,也是他的“望”。再如,北京城到处都有侯仁之题写的介绍性文字,这是他的“守”。而他为保护北京古迹疾呼奔走,也属于“守”的范畴。他晚年提出“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里程碑”的学术思想,则更是他的“守”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曼希沃踮着足尖走进来、撞见孩子坐在太高的键盘前面的那一天,忽然心中一亮:“哦,神童!怎么早先没想到呢?这不是家庭的运气吗?他将来可以带着我周游德国,也许还能到国外去。那不是又愉快又高尚的生活吗?”

一吃过晚饭,曼希沃就马上把孩子赶到钢琴前面,要他把白天的功课复习三遍,直到他眼睛累得要合拢来的时候,从此竟是每天如此。克利斯朵夫很快就厌倦了,后来竟闷得慌了:他连去看看亲爱的河的时间都没有了。他的骄傲与自由都受了伤害,他愤慨极了,他决意不是从此不弄音乐,就是尽量地弹得坏,使父亲灰心。这让他自己也不大好受,可是他的自由独立非挽救不可。

从下一课起,他就实行他的计划。他一心一意地把音弹错,把装饰音弄成一团糟。曼希沃叫着喊着,继之以怒吼,戒尺也像雨点一般落下来。克利斯朵夫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忍着痛苦照旧乱弹。曼希沃和他一样固执,发誓哪怕两天两晚地拼下去,也绝不放过一个音,直到儿子弹准为止。

“爸爸,我不愿意再弹了。”他鼓足勇气说。

曼希沃气得不能呼吸了。“怎么!怎么!”他喊道。

“我不愿意再弹,因为我不愿意挨打,”克利斯朵夫大哭大叫地说,“而且,我不喜欢音乐!”

克利斯朵夫给赶到了楼梯上,又脏又暗、踏级都给虫蛀了的楼梯上。天窗的破玻璃中吹进一阵风,墙上湿漉漉的全是潮气。他一边哭一边照旧望着周围的东西,不久他站起来,窗子在吸引他,莱茵河在屋下奔流。在孩子心目中,河仿佛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个不可思议的生物,但比他所见到的一切都强得多!什么也拦不住它,不分昼夜,也不问屋里的人是悲是喜,它总是那么流着,那样的恬然自得。要能像它一样穿过草原,拂着柳枝,在细小晶莹的石子与砂块上面流过,无愁无虑,自由自在,那才快活咧!

孩子全神贯注地瞧着,听着,仿佛自己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波涛汹涌,急促的节奏又轻快又热烈地向前冲刺。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冒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有凄凉哀怨的提琴,也有缠绵婉转的长笛……那些风景隐灭了。河流也隐灭了。只有一片柔和的、暮霭苍茫的气氛在那里浮动。克利斯朵夫感动得心都颤抖了,凡是可怕可悲的事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场轻飘的梦,一阙清朗的音乐,在阳光中浮动,好似处女座的众星在夏季的天空闪烁。

然后,什么都隐灭了,一切形象都化掉了……一片汪洋,一线水波在天边颤动,——那是大海。河向着海流去,海也向着河奔来,终于河流入海,不见了……音乐在那里回旋打转,舞曲的美妙的节奏疯狂似的来回摆动。自由的心灵神游太空,有如被空气陶醉的飞燕,尖声呼叫着翱翔天际……欢乐啊!欢乐啊!什么都没有了!哦!那才是无穷的幸福!

时间流逝,黄昏来了,楼梯那边已经黑了。——小克利斯朵夫老是伏在窗洞边上,抹得乌七八糟的苍白的脸上闪着幸福的光彩。他睡熟了。

他不得不让步了。虽然英勇的抵抗极其顽强,终究给戒尺制服了,每天大部分时间他必须坐在这架刑具前面。

他自以为对音乐恨透了,但他拼命用功,那可不是单单为了怕父亲的缘故。祖父有过几句话给了他深刻的印象。老人看见小孙子哭,就郑重其事地和他说,为着人间最美最高尚的艺术,为着安慰苍生,为着为人类增光的艺术而吃些苦值得的。克利斯朵夫一方面因为祖父把他当作大人看待而非常感激,一方面因为那些话跟他高傲的精神非常投合而大为感动。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音乐所引起的某些情绪深深地映在心头,使他不由自主地留恋着音乐,把一生奉献给这个他自以为深恶痛绝、竭力反抗而无效的艺术。

(节选自罗曼罗兰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昏时小克利斯朵夫“脸上闪着幸福的光彩”,说明他看清并真正踏上了自己的音乐之路,这一细节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通过小克利斯朵夫有音乐天赋——反抗弹琴——决定把一生献给音乐的情节,再现了他走上音乐之路的经历,引人深思。

C.“尽量地弹得坏”“一心一意得把音弹错”,就是因为小克利斯朵夫想去看河,从而产生烦闷和厌倦情绪。

D.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多样,既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又有联想与想象,使富有音乐天赋的小克利斯朵夫的形象跃然纸上。

E.曼希沃把贪恋玩耍的小克利斯朵夫闷在屋子里练琴,这使钢琴成了小克利斯朵夫的刑具,也使他开始在自由与音乐之间挣扎。

2.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3.小克利斯朵夫最终把一生奉献给这个他自以为深恶痛绝、竭力反抗而无效的艺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反抗“无效”的原因。(6分)                                                                                                                                                      

4.有人说,克利斯朵夫能够在音乐方面取得成就应该感谢他的父亲曼希沃,也有人说一个音乐天才几乎毁在了父亲曼希沃的手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3分)

(1)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3)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其二)》

(7)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

(8)                         ,但愿长醉不愿醒。           李白《将进酒》

(9)吴丝蜀桐张高秋,                                    李贺《李凭箜篌引》

(10)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1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2)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佳人:知心朋友。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质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寿:孙寿,梁冀的妻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书计                    裁: 通“才”,仅仅          

B.商以                    退让

C.融自刺不                                   

D.洛阳令收考授              暗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3分)

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冀阴险狠毒,残暴放纵。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B.梁冀阴险狡诈,工于心计。扶风人士孙奋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C.梁冀居功自傲,骄矜跋扈。桓帝因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而欲礼遇梁冀,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梁冀贪婪成性,富甲天下。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库,因此减免了百姓一半的租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5分)

(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何为国学

①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②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④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⑤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 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广义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  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 部”的“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  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