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哲学家胡塞尔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哲学家胡塞尔说: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时代在改变,但有些永恒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的汉字书写。

 

【习作例文】 坚守信仰 静候花开 曾经在柳宗元的诗歌里,飘来了唐朝一缕纯净的雪花;而今,我站在雾霾里冬天想象天蓝、水清、草碧的曾经,再也不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深山,浮躁的世界里,衍生的是无尽的欲望,而欲望之后是烦乱、是彷徨、是迷失。 时代的列车轰轰向前,却有很多的现象让我们无所适从,富家子弟飙车撞死人,赔钱完事,贪官作乐逍遥,不谋其政 ,连清廉的学术界也处处弥漫着轻佻浮躁、急功近利之风。我们在时代的暗处,苦思旁门左道、寻求投机取巧,整个社会呈现浮躁、喧嚣、功利、混乱、癫狂不公、腐败、一切皆因信仰缺失,道德沦丧。 敢吃吗,敢喝吗? 当地沟油泛滥成耳熟能详的名词,当一些知名的婴儿奶粉添加了有毒成分,我们是不是生发了这样的困惑?我们这个时代究竟怎么啦,为什么滋生了这么多黑心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道德沦陷。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就把责任、道德、信仰当成交易的筹码,而道德沦陷,很大责任在于信仰缺失。于是,我们欺骗、我们阴暗、我们孤独、我们背弃道德,臣服魔鬼。这天地尘寰,九州大地,在我一眼之间,文明覆灭,信仰与道德,都尽消亡。 尽管如此,而我依然固执的站在这里,呼唤信仰的回来! 因为,有人说:有些永恒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我也坚信,有些东西如同恒星,历经沧桑而不移,所以我用固执的姿势站成冬日里的一道风景,等你的回归——信仰! 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是啊,当一个人什么都不信,无所顾忌了,无所敬畏,会变得非常可怕。当一个民族缺失信仰,这个民族的灵魂就将被金钱所捆绑、屠杀,社会公信力被破坏,人民越来越自私,时风越来越糟糕。当一个国家整体与信仰失约,这个国家就将变成一个毫无希望的国家。 该是静一静我们浮躁之心的时候了。用我们民族经典的道德内涵,构建我们的信仰。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一些永恒的经典的东西,应该成为我们灵魂的标尺,比如信仰,就是照亮我们时代暗处的一盏明灯。 让信仰,支撑起国人的精神世界,让信仰给民族带来生存、给国家带来发展春天。一个民族被人敬仰的不是你的腰包有多鼓,而是你是不是一个有信仰有素质的民族,让一个国家重新崛起,也是信仰。 人的生命会消亡于时间之河,然而,总有些灵魂还在不断守望。让我们成为无数守望者中的一员,在永恒之地,复活信仰。让信仰在黑暗的幽深之处,开出永恒的绚丽之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中心词有:“时代”和“永恒、经典”,“变”与“不变”。立意时可作以下两方面的分析:1.“时代” 可以是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如原始时代;社会主义时代。也可以是个人生命的某个时期:如儿童时代,青年时代。社会集体的时期或个人的时代,发生改变是必然。这里的“时代”是个大范围,可以结合现实使之具体化, 比如否定“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重能力轻人品”的时代,“重功名少淡泊”的时代等。2.“永恒”是个抽象的概念,写作时需要把“永恒的经典”具体化, 可以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实),比如诗词、典籍、歌曲、书画等;也可以是某种可贵的精神、优秀的品质(虚)等,比如永恒的真理,永恒的人性美,永恒的追求(真善美),永恒的理想,永恒的信念,永恒的感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等),揭示它们永恒的意义所在,从古至今,列举事例论证即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8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有一项“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其内容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

取消体育、艺术特长加分促进了高考录取的公平但也有家长不解“孩子有特长为什么就不能加分现在不是鼓励全面发展吗?取消后对孩子特长的培养不利,而且又回到过去   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了。”

关于“减少和规范特长生加分”政策,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类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⑥②⑤③④①   B.⑥②④⑤①③   C.③④⑤①⑥②    D.③④⑥②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00年,羽翼渐丰的荣兰祥立即在药山脚下买地建校,开始单打独斗。他咬牙大举扩张学校版图,在短短几年间,将学校从简陋小院,扩建成占地近千亩、30余幢楼共40余万平方米的职教航母。

B.在没有给公众有说服力的答案之前,就强势地一口咬定产品没有安全隐患,是自大之后的狂傲,还是心虚后的强词夺理?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车主再次为“大众傲慢的态度所激怒。

C.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我省规定,对毕业2年以内符合规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在创业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最高不超过15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

D.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当前安全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弗雷德•史密斯对快递服务市场精辟独到的分析以及他的非凡的领导能力,他的不可多得的胆识,特别是他孤注一掷地把全部家产投到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征服了无数精明而狡猾的风险投资大师。

B.岁月留给我们的总是推陈出新的昭示和启迪,当我们再看黄公望那幅声名远扬的《富春山居图》,除了画中令人沉醉的美景之外,自然能体会到画外人的波折坎坷。

C.对此,有评论指出,这意味着将来所有地方的红头文件,都要放在宪法的尺子下量一量,看文件是否存在越权,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是否在现实中被形形色色的“土政策”架空。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满文题。(25分)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