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放在这里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分析概括。(4分)

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3.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1.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明白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每一点1分,答满4点给满分。) 2.①具有象征意义。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位老人的象征,一样地普普通通、老实本分。(2分)②增强讽刺性。一个像板凳一样普通本分的老人竟被当作造反者加以逮捕,实属荒唐,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2分) 3.参考示例: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人在社会中不能做旁观者。(2分)②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却不可得,他只是坐在板凳上休息,却稀里糊涂地被当作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2分)③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2分)④联系现实。(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里,找到能表现阿庆基的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抓住反映他心理变化的关键词或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例如,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看到工人的罢工游行时、听见警察的枪声时、当被警察毒打抓捕时、当最终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每一情景中的感情都不一致。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既然是考查板凳的作用,就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者写板凳自然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小说人物的情感和小说的主旨服务的,故解答此题,可先从小说中找到这两处写板凳的语句,“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可根据这些语句内容,从这条板凳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性两个角度概括作答其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丰富语句含义的探究题。解答此类题,应抓住关键词“旁观者”“板凳”,结合着最后一句话所在的具体语境,并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第二问,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应结合着小说的主旨及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从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否则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等角度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儒文化的“一花二叶”

赵鹏璞

在百家争鸣时代,儒只是“一家之言”,因而名为“儒家”。当《论语》被编辑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些矛盾之处,表明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已有歧见,从而为儒学(1)的派别之争埋下了伏笔。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解读,对后世儒教与儒学(2)分裂乃至分道扬镳起着直接的肇端作用。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开始,为统治制度提供思想支持的官方儒教与作为传统文化主脉的民间儒学,正式开始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儒学最早接近宗教意味,是由汉初叔孙通预备,董仲舒建功的。汉武之后儒术得以独尊,向官方靠拢的儒家弟子成了正式的儒士。两汉时期,儒术独尊后的宗教化,使其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儒术纵身跃向统治者怀抱的同时,儒学(3)并未湮没。备受挤压的儒学,甚至从战国秦《吕氏春秋》和汉初《淮南子》诸家并存的局面中得到启发,借东汉中期道家向道教转化之时,向道教第一部经书《太平经》渗透。《太平经》“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为君,衰即为民”的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传承性一望可知;而其“兴国广嗣”之说,实际是儒学(4)孝道学说在民间思想中的真实反映,也因之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儒教先借九品中正制巩固士族地主的儒士地位,后为吸收新鲜血液,又代之以科举制,将庶族地主和其他阶层的知识精英批量转化为儒士。科举制是个里程碑,以之为标志,官方主流的通道得以打开,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实上的儒教。

而儒学,在魏晋时期通过与道家的握手而宣示对当权者的不合作,开始推崇“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易所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谶纬之学元素都得到极大的发挥。但玄学是儒不是道,玄学家们所尊敬的最大圣人依然是孔子。

自宋至明,儒教借越来越成熟的科举制进一步巩固了“居高声自远”的地位,与此同时,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成就了新儒学。周敦颐实是二程的老师和朱熹的师祖,读《爱莲说》的人,只要了解这种植物对佛教徒的意义,就不难理解其思想渊源;而其《太极图说》,无疑是对道教吸收之后的产物。邵雍的象数之学,部分源于谶纬,部分代表科技,整体上又是民间儒学智慧的一部分。到了陆九渊,更是极为大胆地向已具神圣意味的“六经”发出挑战,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研究者们往往忽视儒学的另外一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有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有不阿王安石不附司马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苏轼等。

有宋一代,最能代表儒教的,是二程、朱熹的理学。二程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质,“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朱熹则进一步提出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程朱认为,理规定着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它同时也是仁义礼智之理,其主要内容即三纲五常。到了明朝,王阳明作为儒教的另一代表,传承的却是陆九渊的儒学一脉,“心即理也”,“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些与禅学“呵佛骂祖”相类的语言,在程朱一派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因而,阳明本人是儒教的代表,那些提倡“赤子之心”的后学,以及再传弟子中的封建叛逆李贽等人,则应归入儒学范畴。

清朝借僵化的儒教实行文化专制,使得不少学者埋首故纸堆,以校雠训诂为主的“小学”发达,民间儒学则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所坚守传续。同时,由元末明初以迄清末,更接近底层的儒学中,孕育出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被儒教视为“诲淫诲盗”、却广受百姓欢迎的四大名著。其后,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新解读孔子,目的是使儒教成为国教。他上书光绪,要求借鉴基督教之制立儒教为国教,在各乡各镇建立孔庙,规定每逢星期天在孔庙举行祭典……正所谓物极必反,反康最烈的,恰是其得意门生梁启超。他在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认真反思,反过来成了民间儒学的代言人。五四运动将以“吃人的礼教”为核心的儒教付之一炬,而儒学则如凤凰般在火中涅槃,成为值得继承弘扬的传统文化精髓。

(选自2014年04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请指出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5分)

A.被编辑出来的《论语》的某些矛盾之处的解释上,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意见对立。

B.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学说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儒家出现不同流派的开端。

C.两汉时期,儒术独尊后的宗教化,将孔孟的言论神化为官方“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

D.科举制的施行,使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实上的儒教,与封建统治制度互相支持。

E.周敦颐、陆九渊的传承者中有儒教的代表人物,而周敦颐、陆九渊并非儒教中人。

2.请指出文中①~③段4处画线的“儒学”中含义不同的一项(    )(3分)

A.儒学(1)    B.儒学(2)    C.儒学(3)    D.儒学(4)

3.标题中的“一花二叶”分别指什么?请作简要解释。(4分)

4.请以你所了解的苏轼生平和思想为例,简要说说文中第⑥段“儒学的另外一脉”的特点。(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鸟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阚:看。

1.哪些诗句表现了题目中的“寒”字?(3分)

2.尾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22分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于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

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之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否?”宰曰:“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

公就馆舍,使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室,炮烙而死。公唤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其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共服于公之神。

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巨绅家将嫁女        适:恰逢

B.又使二人更相为        荷:抬

C.还以之                    白:告诉

D.且肩而行              易:改变

2.将下列文言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村。

②公唤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

③交手护之,知其中必有物矣。

A.①何 ②其 ③则               B.①何 ②其 ③若

C.①焉 ②之 ③则               D.①焉 ②之 ③若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B.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C.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D.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邮某士绅嫁女的嫁妆被盗贼偷走,于成龙发公文命令除一扇城门开放外,其他城门全部关闭,好搜查赃物。

B.邑宰谎称城里并没有发生劫案,因为当时朝廷考核官员的条例很严格,所以上下都忌讳说有盗贼,以致即使被盗贼劫杀的,也隐瞒忍耐着不敢说出来。

C.于中丞查访到有强盗抢劫大富之家并烧死主人。于是唤来主人之子询问,主人之子立刻磕头哭泣,请求为父亲报仇。

D.强盗在妓院跟妓女一起商量,让妓女假扮病人,实际上是掩人耳目,偷运赃物回巢穴才分赃。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4分)

②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3分)

(2)于中丞路遇抬着病人的一行人,很快就发现了哪几个可疑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言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

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

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

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

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

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

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

A⑧⑨⑤②⑥③⑦①④          B⑤②③⑦⑨⑧⑥①④ 

C⑤②⑦③⑨④①⑥⑧            D⑧④⑨⑤②③⑦⑥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