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11分) 踏莎行·晚景 陈 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11分

踏莎行·晚景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1.此词上片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6分

 

1.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2.思乡之情。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心理描写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可抓住关键词句,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作答,上片“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和“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槎牙老木乌鸢噪”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第二问,可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答出其景物特点及意境氛围即可。例如,“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夕阳”“疏林”“芙蓉”“老木”“乌鸢”,营造出了孤寂荒凉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答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在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大意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望”写出了词人遥望故乡的情景;“归信”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词的下片对景物的描写凄凉,烘托出了词人的羁旅愁思,故采用的是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固山阴道上【注】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子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删改

【注】 山阴道上:指绍兴城西南一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兄以斗粟           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泛月迎风   堪:堪称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朝而出,暮而归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嬉戏,经历变故因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很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建园成痴。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5分)

(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5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 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 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2)桑之未落, ___________。于嗟鸠兮, 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______________,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11分

题农庐舍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1.“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两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进行分析。6分

2.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 脱粟:糙米饭。飚发凌厉:气势猛然。zhí: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平教谕       署:委任

B.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力摧豪强,抚穷弱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5分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自己能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所写内容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自拟题目;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