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阴晴未定 贺铸 阴晴未定,薄日烘云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阴晴未定

贺铸

阴晴未定,薄日烘云影。临水朱门花一径,尽日乌啼人静。

厌厌几许春情,可怜老去兰成①。看取镊②残双鬓,不随芳草重生。

[注]①兰成,南北朝时著名作家庾信的小字。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有“年始二毛(头发斑白),即逢丧乱,狼狈流离,至于暮齿”的句子。②镊,用镊子拔去(白发)。

1.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5分)

2.下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天气变化不定,时阴时晴;柔弱无力的太阳烘烤浮云。临水而建的院落,朱红的门,院中路旁栽满了花木,可是整天听到的是乌鸦的啼叫,没有一个人影。(3分)诗人用冷落凄清的景物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2分) 2.下片抒发了老去而一事无成的感慨和青春不再的无可奈何(2分)下片前两句写春景更让人愁苦,发出老来无成遭受流离之苦的感慨。后两句,用拔去白发表达留住青春的愿望,而白发不会重生,表达了青春不再的叹惋。(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这首诗写虽有大好春色,却被阴云淫雨遮蔽,冷落荒凉摧残,从字面看,伤感情绪不重,仔细玩味,伤春之情正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这种幽深的含蓄,是很耐人寻味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下片抒情,发出老大无成的感叹。“厌厌几许春情”,“厌厌”,身体微弱,精神不振。为了那一点伤春情,弄得病厌厌的,心力交瘁。“可怜老大兰成。”“兰成”是南北朝时著名作家庾信的小字。其《哀江南赋》有句云:“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庾信原仕南朝梁,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还。西魏亡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居高位,仍然思念南朝。晚年怀乡之情尤烈,作品风格沉郁哀伤,《哀江南赋》最著。杜甫在《咏怀古迹》诗中说他“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贺铸引用此典自然是以庾信自况,说明他的晚年心情像庾信一样沉郁伤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德裕,字文饶。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河东张弘靖辟为掌书记。府罢,召拜监察御史。时亳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水”,转相流闻,南方之人,率十户僦一人使往汲。而水斗三十千,取者益它汲,转鬻于道,互相欺訹,往者日数十百人。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逾年,徙剑南西川。蜀人多鬻女为人妾,德裕为著科约:凡十三而上,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毁属下浮屠私庐数千,以地予农。蜀先主祠旁有猱村,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蜀风大变。帝尝疑杨嗣复、李珏顾望不忠,遣使杀之。德裕知帝性刚而果于断,即率三宰相见延英,呜咽流涕曰:“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帝不许,德裕伏不起。帝曰:“为公等赦之。”德裕降拜升坐。帝曰:“如令谏官论争,虽千疏,我不赦。”德裕重拜。因追还使者,嗣复等乃免。寻册拜司空。又尝谓:“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乃请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衣冠去者皆怨。时天下已平,数上疏乞骸骨,皆不许。当国凡六年,方用兵时,决策制胜,它相无与,故威名独重于时。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其谋议援古为质,常以经纶天下自为,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  

(节选自《新唐书·李德裕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者它汲       益:添加

B.德裕严津逻捕绝之   勒:逼迫

C.德裕为科约      著:明确规定

D.三年劳         执:从事,做

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B.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C.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D.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德裕有个性,为官不为谣言所惑。他成年后,不参加科举考试,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补官;在对待“圣水”可以治病一事上,他予以严禁。

B.李德裕为官注重改变不良习俗。蜀地人大多卖女儿给人家做妾,他制定法令加以改变;佛寺大量占有土地,他将占有的土地归还给农民。

C.李德裕敢于直言劝谏,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皇上怀疑杨嗣复、李珏对自己不忠,在李德裕的含泪劝谏下,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赦免了二人。

D.李德裕为国力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他为了“省吏”,请求罢免了很多郡县的官吏;他任宰相共六年,用兵之时做出决策,其他宰相都没有参与。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

2其谋议援古为质,常以经纶天下自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之说。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来又写诗怀念失去的宝砚,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

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在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向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还应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上。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砚位列文房四宝之首,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工匠们制砚时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C.米芾著写的《砚史》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砚台之于文人就好像宝剑之于武士、镜子之于美人,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苏东坡和米芾对砚都极为钟情,各有佳话流传于世。

B.在宋代,由于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个社会掀起一股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高雅志趣在砚上也得到了体现,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

C.宋代不少文人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他们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D.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砚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它,会对促进我国现代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砚文化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喜欢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写诗怀念失去的宝砚,文人好砚可见一斑。

C.文人雅士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做不到的。

D.宋代砚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超过它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的价值以及审美与工艺层面上的价值我们在品尝它的同时还应该传播它,是一种责任。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亲朋无一字,________。戎马关山北,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11分

踏莎行·晚景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1.此词上片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固山阴道上【注】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子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删改

【注】 山阴道上:指绍兴城西南一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兄以斗粟           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泛月迎风   堪:堪称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 

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朝而出,暮而归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嬉戏,经历变故因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很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建园成痴。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5分)

(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