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5分)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回家

[美]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 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 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从“我”遇到一个姑娘听到她讲的故事写起,并说这故事“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为本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戈“表情冷漠,一语不发”,引起了年轻人对他的神秘身份的猜测,主要是为了表现了文登冷漠的性格侧面,为后文写他是罪犯做铺垫。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文戈“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D小说擅长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尤其重视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文戈与妻子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层层铺垫,直到结尾才揭示结局,引人入胜。

2.小说中多次出现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文戈称妻子“是一个极好的女人”,这个女人“好在”哪里?请简要说明小说塑造文戈妻子形象的手法及作用。6分

4.小说对于黄手帕的展示是放长线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层层铺垫,展示结局的。8分

 

1.C(3分),A (2分),B(1分) 2.①文戈外在的冷漠平静、一言不发与内心深处的波涛汹涌、起伏跌宕形成对比。②文戈心里对妻子的爱恋、归家的渴望与不知妻子是否接纳他的恐惧形成对比。③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好奇与文戈的冷漠安静形成对比。④见到黄手帕时年轻人的激动与文戈的冷静的外在表现形成对比。(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她善良纯朴(1分)、对爱情忠贞不渝(1分)、又内心浪漫,富有诗意(1分)。 ②作者采用化实为虚(虚写)的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1分) ③可以不着一字,却使人物形象鲜活可感,生动丰满(1分);同时,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1分)。 4.①先从我遇到一个姑娘听到这个故事说起,设置悬念,为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似乎远远道来,不着边际,与黄手帕无关。②后说三个小伙子与三个姑娘乘公共汽车去海边,更是山重水复,七弯八绕。仍然没有提到黄手帕。③接下来才开始出现相关人物文戈,却又显得神秘莫测,设置悬念,引起人们的诸多猜想。还是没有提到黄手帕。④直到文戈讲述自己的故事才点出黄手帕,却又再次设置悬念,让人们关注文戈的命运,一起在紧张焦虑中期盼黄手帕的结局。⑤直到最后一段,才揭示结局:“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让读者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主要目的是使文戈冷漠的外表与内心的波澜形成对比,表现文戈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D项没有人与景的对比。E项不是以文戈所讲的故事为线索。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表较容易,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即可概括答案。按照小说叙写顺序,应有以下内容用了对比手法:第一处,根据人物情感态度,看出其外在的一言不发与内心复杂的情怀形成对比;根据与年轻人的对话,归纳出主人公心里对归家的渴望与不知妻子是否接纳他的恐惧形成对比;根据叙写内容,通篇看出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好奇与文戈的冷漠安静形成对比;结尾处见到黄手帕时年轻人的激动与文戈的冷静的外在表现形成对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人物言行举止、客观叙述等加以分析即可。从文中“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其实是考查小说的结构层次安排问题,需从小说的内容叙写顺序上加以分析概括。重点注意开头段“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和结尾段“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位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这一叙述加以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貤:通“移”。转移转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屏处十年                 屏:隐居

B.安得不豫为之计           豫:参与

C.乃罢其狱                 狱:案件

D.犹虑不称                 虑:担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3分)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愿陛下靳之                     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5分)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选自2013年2月28日《甘肃社会科学》,作者吴海庆。有删改

1.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格,颇具道家特色。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查看答案

请以“懂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6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