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③[旁午]交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     登:五谷成熟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       差:差不多

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3分

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D 2.D 3.C 4. (1)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佐:帮助。所活:救治的人。大意各1分) (2)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事物,更不能够长久。(尽:消亡。恃:依靠。大意各1分) (3)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无足:不值得。作否:是否建造。大意各1分) 5. 屈平正道直行 /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谗人间之 / 可谓穷矣 /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略微、稍微。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①②⑥答非所问,不合题干要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人孙莘老从广德太守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陈列在墨妙亭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宾客很少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都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消遣。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最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发生了大灾荒,人们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劝导人们有无相济,亲自抚恤慰劳前来逃荒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赶赴各种约定期限的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的太守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诗赋,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倾倒埋没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碑,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感叹,孙莘老请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事物,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也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雕刻在金石上,这样做实际上是让能够久存的文章反过来求助于容易速朽的碑石。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收藏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近似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而我认为懂得天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顺应天理就没有遗憾。事物有形成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定有死亡,国家有兴盛必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晚死的方法没有不用的,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施行的,一直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停止努力。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详细记述了这些说法,并将亭子当中所搜集收藏的文物列举在本文之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易经》首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B.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C.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D.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有错误的一项(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成为了文学的代名词。

B.《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佛罗洛企图占有在街头卖唱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而未遂,便诬告她为杀人凶手,致使她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圣母院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将她救出,并加以保护。

C.《家》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可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

D.《论语》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教育的角度看,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是孝、仁、政、君子等问题,他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B.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五国领导人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C.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揭晓,现年57岁的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其多年来的夙愿终于实现。

D.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采取任何单方面的举措,都是非法和无效的,都不能改变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阳光不但有色,它也有声,一有了阳光,一切活泼蓬勃的声气就从四边        ,和阳光的活泼打成一片。每逢好天气下了百叶窗,你简直可以听见阳光在外面抵门,你闭着眼不理,眼前只见一片红,再闭紧一点,就是一片绿,窗外的温暖随着颜色的诱惑透进来,     得你不能不开窗,于是一片耀目的白光从外面直     进来,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每个角落,活泼泼闹营营地把室内的       之气都赶跑了。

A.腾身而起          肃然       B.弥漫开去    使      温馨

C.雀跃欢呼          宁谧       D.蜂拥而上          闭塞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绿草如荫   蒙蒙细雨   窒息   振振有词

B.费尽心机   哄堂大笑   寒暄   动则得咎

C.白璧无瑕   委曲求全   讴歌   锋芒毕露

D.倏来倏去   化险为易   覆荫   海市蜃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