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秋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③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④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象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地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

⑥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一九二九年秋日

                                             (选自丰子恺《人间情味》,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表达了对春天由喜欢到厌恶的情绪变化,在结构上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为后面的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B.年过三十,作者深切地感觉到了秋的可爱与融化其中的宁静,所以有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已的心境便十分调和”的心境。

C.对春的不满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扰攘纷争的人生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更为成熟的认识。

D.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明白了生的重复与空虚,更有了死的庄严感与解脱感,表现出了作者非常消极的人生观。

E.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难免还会有争名求利的冲动,不能做到底的达观,这正是我们要时时警惕的。

2.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中都写到了“柳枝上挂了细珠”,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是一致的吗?请加以简要概括。(4分)

3.文中对“生荣”中的“贪婪、愚昧与怯弱”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加以表现的?请列举说明。(4分)

4.作者由对秋的感知、体味,写出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全文加以探究。(8分)

 

1.AD 2. 第②段中写柳枝上挂细珠,被当成了春天到来的标志,作者心是充满了狂喜,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企慕。第③段写柳枝上挂细珠,则被看作是忍受各种苦难的开端,所以作者觉得它们是可笑而又可怜的。 3. 通过斗艳的群花,扰攘的蜂蝶,以及滋生繁殖的其他草木昆虫,挂了隐隐的绿珠的柳条,着了点点红斑的桃枝等形象表现了贪婪、愚昧与怯弱。因为它们反复着祖先出世、发展、争荣竞秀而后憔悴而化泥尘这老调,甚至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所以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 4. ①人生在得意之时,应以淡泊心态面对名利;②人生是一个甘苦悲欢、荣枯盛衰周而复始的过程;③人生欢乐和悲苦并存,欢乐越多,悲苦越多;④人生应直面死亡,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度一生。 【解析】 1. 试题分析:A “先抑后扬”错, D “非常消极的人生观”有些片面。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语句含义和分析语句作用题。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2)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两首·》)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固知一死生为荒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7)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巴女谣

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1.“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4分)

2.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③[旁午]交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     登:五谷成熟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       差:差不多

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3分

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韦编三绝”;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节选自2013年3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孔子晚年喜《易》”,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易经》首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时,第二部《易经》——《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

B.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C.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D.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演易”,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有错误的一项(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成为了文学的代名词。

B.《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佛罗洛企图占有在街头卖唱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而未遂,便诬告她为杀人凶手,致使她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圣母院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将她救出,并加以保护。

C.《家》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可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

D.《论语》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教育的角度看,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同样是孝、仁、政、君子等问题,他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