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谐”在现代汉语词条中有以下释义: 1.和谐;2.(事情)商量好;办妥(多指跟别...

“谐”在现代汉语词条中有以下释义: 1.和谐;2.(事情)商量好;办妥(多指跟别人打交道的事情);3.诙谐。请你就其中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寻找和谐 小时候总觉得有吃的,有玩的,有睡的,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我就很快乐了,我快活,幸福,那就是协调——我的协调。 渐渐长大了,烦恼多了,然而我还有不少快活,可对长大的我来讲协调的含意再也不仅限于快活,还要更多:协调应该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山川围绕,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世隔绝。协调应是王维笔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川故乡…… 我原认为协调应当不属于这个高速蓬勃的只有权力之争的经济社会。我看到的是卖弄于坦诚在利益挑拔下的冲突;高步调,快节拍与繁琐生存细节的矛盾;幢幢高楼大厦下独树一颗的不协调…… 可我仍是执拗地寻觅协调,哪怕找遍生存的各个角落,就算是细碎的星星点点,支支片片我也要拾起来,再拼合毗邻起来,自己独自享受。 找一个好天,在很深的夜里,坐阳台上,看着天空数星星,拿着千里镜看玉轮上的嫦娥,现在的静谧应该是我寻觅的协调。 找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坐在窗前看书,让阳光洒满书桌,流淌在字里行间。再放首《高山流水》。懒懒,悠然自在闲坐,畅游书海。这时候的欢乐,安静应该是我追寻的协调。 在公园小路边的石凳上和姐妹们闲话生存趣事,后面的草地上再多两个追赶游玩的银白狮子狗。这应该是我追寻的协调——轻松,释然的。 抓拍一组在金红色落日斜照下面包房前金黄壮丽的菊花照片。再坐下静静赏识:面包房前的菊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组合;金红色的落日照在金黄色的菊花上是暖色的协调,再适合无非的颜色搭配。闭上眼睛都还能感觉到面包的香气缭绕在鼻间。这应该是我寻觅的协调——暖暖的,香香甜甜的。 北墙下坐着的十几个老头趁着这冬季里少有的好天出来晒太阳,小马扎,暖暖的红色城墙为底色,都是蓝黑色的外套,戴着一个小帽子,老头们都各人拎着自己的鸟,挂在路边的枯树上,拉一把二胡,再配上委婉的鸟鸣。这应该是我寻觅的协调——天伦之乐,冬季里的小曲。 找啊找,累积多了才晓畅协调就在我的身旁,他融入到了生存的各个角落。它也属于这个经济蓬勃的社会。协调应该是有更广的含意。 清早,校园里朗朗的念书声,刷刷的扫地声,食堂里乒乒乓乓的锅碗瓢盆的撞击声,缓缓上升的太阳,渐渐褪去的迷雾。 车间里嗡嗡的机械运转声,起起落落的年夜吊车,快速扭转的大风车,张张合合的年夜闸门…… 这些应当都是协调的奏曲,它不单是静静的,也可以是闹热热烈繁华的。 协调应当在我的心中。 庄子说:“心莫若和。”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老子说:“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 “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物我两望是最大的协调。 “和”在心中,“谐”在面前。 【解析】 试题分析: 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可以写“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写“谐和的处事方法”,也可以“诙谐幽默的处世态度”。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材料对“湖北菜”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四个短语概括湖北菜的特点。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6字。

湖北自古被誉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盛产各种淡水鱼类。许多鱼是湖北所独有的,如生长在长江的鮰鱼,生长在长江支流清江的清鱼,肉多刺少,肉质鲜嫩,皆为上品。红烧、清蒸、粉蒸、涮食均很适宜。湖北菜的做工也有特色。如沔阳三蒸、荆沙鱼糕、江陵千张肉、黄陂三合这几款湖北风味的代表菜,选料无非鱼肉之类,但由于做工精细考究,鱼中有肉,肉中有鱼,肉蔬结合,故很受食客欢迎。湖北人做菜极少用有色调味品,讲究原形、原色、原味、原汁,力求突出禽畜的肥美、鱼虾的鲜嫩和蔬菜的清香。湖北菜还特别重视刀工。名师授徒,多要求徒弟在细布上切肉丝,做到肉断布不破,以此练就一手漂亮的刀工。

湖北菜的特点:(1)          (2)          3)          (4)        

 

查看答案

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描绘了一位美丽又朦胧的女子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发挥想象,描绘这位女子的特点。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3.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面是人们就餐桌上讲排场的现象编的顺口溜,有人反其意,另写了一则反对餐桌浪费的顺口溜,请你把它补充完整。(4分)

奢华高档,才够诚意;多多点菜,才够热情;吃饱还剩,才算阔气。

经济实惠,就显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丰子恺

①我的年岁自从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然而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

②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欢喜杨柳,尤其欢喜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看见苏醒了的杨柳枝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心中似乎只知道春,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别的三季在我都当作春的预备,或待春的休息时间,全然不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与意义。

③两年来,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转了一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自己的心境便和秋十分调和,常常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暂时失却了自己的所在。我现在对于春非常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与愚痴,无过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蹂躏、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们的后尘!”

④实际,迎送了三十几次的春来春去的人,对于花事早已看得厌倦,感觉已经麻木,热情已经冷却,决不会再象初见世面的青年少女似地为花的幻姿所诱惑而赞之、叹之、怜之、惜之了。假如要我对于世间的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对于前者的贪婪、愚昧与怯弱,后者的态度何等谦逊、悟达而伟大!

⑤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也多,欢浓之时愁也重。”我现在对于这话也深抱同感,同时又觉得三十的特征不止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对于死的体感。青年们恋爱不遂的时候惯说生生死死,然而这不过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体感。犹之在饮冰挥扇的夏日,不能体感到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须得入了秋天,炎阳逞尽了威势而渐渐退却,汗水浸胖了的肌肤渐渐收缩,身穿单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触法兰绒觉得快适的时候,于是围炉、拥衾、浴日等知识方能渐渐融入体验界中而化为体感。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以为人生的意义只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义。直到现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与脱出而已。

⑥我正要搁笔,忽然西窗外黑云弥漫,天际闪出一道电光,发出隐隐的雷声,骤然洒下一阵夹着冰雹的秋雨。啊!原来立秋过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不免还有这种不调和的现象,可怕哉!

一九二九年秋日

                                             (选自丰子恺《人间情味》,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表达了对春天由喜欢到厌恶的情绪变化,在结构上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为后面的议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B.年过三十,作者深切地感觉到了秋的可爱与融化其中的宁静,所以有了“只觉得一到秋天,自已的心境便十分调和”的心境。

C.对春的不满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扰攘纷争的人生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生更为成熟的认识。

D.仗了秋的慈光的鉴照,死的灵气钟育,才明白了生的重复与空虚,更有了死的庄严感与解脱感,表现出了作者非常消极的人生观。

E.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练,难免还会有争名求利的冲动,不能做到底的达观,这正是我们要时时警惕的。

2.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中都写到了“柳枝上挂了细珠”,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是一致的吗?请加以简要概括。(4分)

3.文中对“生荣”中的“贪婪、愚昧与怯弱”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加以表现的?请列举说明。(4分)

4.作者由对秋的感知、体味,写出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全文加以探究。(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2)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两首·》)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固知一死生为荒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7)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