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在结尾填上合适的句子,要求不超过30个字,并且运用一...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在结尾填上合适的句子,要求不超过30个字,并且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去吃自助餐,明明平时对刺身之类极不感冒,今天却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三文鱼、生蚝硬着头皮塞进胃里,不在乎味觉的享受,只想把那200块钱吃回来……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跌入“沉没成本”的陷阱。面临选择时,我们往往会被“沉没成本”套住,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和付出,担心之前积累的会因为现在的决定付诸东流,于是犹豫良久后不愿意改变现状,白白丢掉很多机会。而经济理论认为,“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的决策。

  因此,                 

 

例一:只有跳出“沉没成本”的陷阱,才能选择更好的未来。 例二:“沉没成本”如同鸡肋,既然食之无味,再可惜也该果断丢弃。 例三:“沉没成本”已然沉没,就让其沉入湖底,活在当下、放眼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首先理解所给文字的意思,第一段说了一种现象,接着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得到结论,说“沉没成本”的陷阱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套住人们等等。续写结论,抓住关键词“沉没成本”“陷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仿照划绒的句子,在烛之武、荆轲这两个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个为例,在横线上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司马迁含垢忍辱,发愤著书,以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去看肖邦

肖复兴

①说来真巧,去肖邦故居那天,正好赶上是春分。   

②肖邦故居位于华沙市区50公里外一个叫做沃拉的小村。车子驶出市区,便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平坦的土地大部分裸露着,还没有返青,到处是一丛丛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一片片的苹果树和樱桃树,油画一样静静地站立在湛蓝的天空之下。再晚一个多星期,田野就绿了,果树都会开花,那样的话,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了。

③肖邦故居的门口很小,里面的院子大得出乎我的想象,虽还是一片萧瑟,但树木多得惊人,深邃的树林里铺满经冬未扫的厚犀树叶,疏朗的枝条筛下雾一样飘曳的阳光,右手的方向还有条弯弯的小河,宁静得如同旷世已久的童话,阔大得如同一个贵族的庄园。肖邦的父亲当时只是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这里教法语的一个法国人,破落而贫寒,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庄园?我真是很怀疑,无论是波兰人还是我们,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为名人锦上添花,心里便暗暗地揣测,会不会是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

④那幢在繁茂树木掩映下的白色房子,就是肖邦的故居了。房子不大,倒很和肖邦当时家境吻合。如果房前没有两尊肖邦的青铜和铁铸的雕像,和村里其他普通的房子没有什么两样。它中间开门,左右备三间小屋,如今成为了展室,展柜里有肖邦小时候画的画,他的画很有天分,还有他送给父亲的生日贺卡,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墙上的镜框里陈列着1821年肖邦12岁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的手稿:降A大调波罗乃兹。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那样清秀纤细,让我忍不住想起他的那些天籁一般的夜曲。

⑤客厅的一侧,有一个拱形的门洞,门洞的后面是一扇窗,走过去一看才知道,那里就是肖邦出生的地方,竟然只是一块窄窄的长务,长有五六米,宽却大概连1米都不到,因为中间放着一个大花瓶就把宽的位置占满了。

⑥实在想象不到肖邦出生在这里,家里还有别的房间,为什么他的母亲非要把他生在这样一个憋屈的角落里?命定一般让商邦短促的一生难逃命运多蹇的阴影。

⑦肖邦只活了39岁,命够短的。在这39年里,只有前9年的时光,肖邦生活在沃拉这里,那应该是他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以后的岁月里,疾病和情感的折磨,以及在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一直影子一样苦苦地跟随着他,直至最后无情地夺去他的生命。肖邦的母亲是纯粹的波兰人,富有教养,弹得一手好钢琴,给予他小时候良好的音乐启蒙。肖邦就是在这里和瑞夫纳老师学习钢琴,那一年,他才6岁。8岁的时候,他登台华沙演奏钢琴,引起轰动,被称为“第二个莫扎特”。瑞夫纳说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再教他的,建议他去华沙。他去了华沙,和华沙音乐学院的院长约瑟夫·埃尔斯纳系统地学习音乐,又是埃尔斯纳建议他去巴黎,他去了巴黎,开创了音乐新的道路。

⑧在肖邦故居里迎风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个那么弱小而疾病缠身的人,竟然可以让整个欧洲为之倾倒,让所有的人对波兰当时一个那么弱小一直被人欺侮的国家与民族刮目相看,该是多么了不起。音乐常常能够超越某些有形的东西而创造历史。

⑨走出故居,沿着它的侧门走去,下一个矮矮的台阶,那里草木丛丛,更漂亮而幽静。忽然,传来一阵钢琴声,听出来了,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是从肖邦故居里传出来的。明明知道是从音响唱盘里播放出来的,却还觉得好像是肖邦突然出现在故居里,推开了置放钢琴的房间里的那扇窗子,为我们特意的演奏。

    (选自《音乐这扇门》中国华侨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

  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参观肖邦故居虽时值春分,原野并没有浓郁的春意,作者期待“再晚一个多星期”, 等春意渐浓时再来,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次参观怀有不小的遗憾。   

B.第⑦段补叙了肖邦短暂人生的主要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承上启下,既照应了上文最后一句话,又自然地引出下文作者对肖邦艺术贡献的感慨。   

C.作者怀疑后人“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为名人锦上添花”,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表达了对因敬慕名人而改变历史事实的做法的不满之情。

D.文章结尾写听到从肖邦故居传来的一阵钢琴声,想像肖邦正在故居里为游客演奏,表现出肖邦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深情缅怀。   

E.作为一篇游览手记,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详细地描述了一路的所见所闻。再由实到虚,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2.作者来到肖邦故居院子,描写了什么样的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3.本文的语言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文字。(4分))

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那样清秀纤细,让我忍不住想起他的那些天籁一般的夜曲。

4.作者说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    ,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5)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释】①蛩(qióng)蟋蟀、蝗虫。②寒螿(jiāng)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③通邻:这里指邻里之间的交住。   

1.此诗写于夏末秋初,请结合前两句,说说作者是怎么表现这种时令特征的。(4分)   

2.这首诗歌是作者漫步在自家小院的一时兴来之作。请结合诗歌三、四句,分析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生活情景。(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延。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粱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越,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请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令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其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东周之人也    鄙:庸俗,浅陋。 

B.廉如伯夷,不取素餐    素餐:素食,蔬果类食品 

C.而不来    期:约定时日。 

D.臣之固不与足下合者    趣:志向,目标。

2.下列各组表述中,全都表明苏秦“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一项是(3分) 

①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②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 

③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④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 

⑤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    ⑥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但是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3分) 

(2)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3分) 

(3)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看者也。(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韩愈《讳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