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央浼(měi) 蓬蒿(hāo...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měi    hāo     diàn   角之势

Bhún         (cì)    形单影(zhī)

C     guān    勉(xūn)    循规蹈(jǔ)

Dzēng   (zuǎn)    xiàn   呼天地(qiāng)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A项,“掎角之势”的“掎”,属于声调误读,应读jǐ;B项,“窥伺”的“伺”为多音字,做守候、观察时,应读sì;C项,“勖勉”的“勖”,属于韵母错误,应读xù。所以选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自拟题目,自主立意,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

1.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4分)

答:

2.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4分)

答:

3.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4.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答: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6分)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分)

2.本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诗歌默写(7分)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                      !”

②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诗经·氓》)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⑤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

⑥(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补充对联)               ,采菊东篱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以顺适其意。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注]①狗屠:以宰狗为职业的人。②沉深:深沉稳重。③太牢具:指牛、羊、猪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待之                 善:好好地

B.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    厌:厌恶

C.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秦。       当:阻挡,抵御

D.太子日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以顺其意。   造:到访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荆轲和而歌市中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其所游诸侯,尽与贤豪长者相结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C.此丹之上愿,不知所委命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    而乃手共搏之

3.与“燕小弱,数困于兵”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夫晋,何厌之有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4分

(2)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