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4分) 唐诗里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4分)

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侠客、仙道、流浪汉、酒徒、书生、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后不屈身降志。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才华盖世的士人。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

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反映了诗人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吧?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让尽才的生命精神突显出来了。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1.下列有关文中“尽才尽气”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所谓“尽才尽气”,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不一定要超量地付出才与气。

B李白的消极自由包括他的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也是尽才尽气的表现。

C无论是初盛唐的诗歌,还是中晚唐的诗歌,都完全表现出了“尽才尽气”的生命精神。

D唐诗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唐代第一流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第二流的诗人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

B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白居易领导新乐府运动,这些活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C与韩柳、白居易相比,李商隐和杜牧的才华受到压抑,一生中没有“亮点”,他们并没有“尽才”。

D盛唐诗人活得“尽气”,而晚唐就有点气脉衰败,但晚唐诗人还是突显了“尽才”的生命精神。

3.结合文本和自身,简要谈谈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尽才尽气”。     4分)

 

1.C 2.D 3.①所谓“尽才尽气”,就是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才与气,就是要自尊自爱,追求自由,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或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②现代社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善待自己,勤奋苦练,高扬人性美好,活出精彩,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准确理解内涵2分,结合自我、社会谈如何做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尽才尽气”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都完全表现出了“尽才尽气”的生命精神”表述不正确,过于绝对化。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第二流的诗人”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B项,“这些活动都”表述不正确,范围扩大。原文只是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C项,“一生中没有“亮点”,他们并没有“尽才””表述错误,原文是“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答出“尽才尽气”的含义,答“尽才尽气”的含义时,可联系第一段“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概括作答。然后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从自身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人生与追求的理解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1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3)五更鼓角声悲壮,             。野哭千家闻战伐,             (杜甫《阁夜》)

(4)一肌一容,                          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5)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9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 元大是韦应物在广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元大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2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哪些感慨?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宋·《嘉祐集笺注权书》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宋·《栾城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结交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成例   

C.而天下之诸侯之以蔽其西       藉:凭借、借助

D.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抵敌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赂者丧                     微贱,当侍东宫

B战败亡,诚不得已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常为深思远虑                     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D彼秦者将为哉                     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4.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B 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C 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 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5.翻译下列句子。(13分)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分)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4)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3分)

 

查看答案

下面这首诗题为《晚次鄂州》,语序已打乱,调整后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舟人夜语觉潮生 ②更堪江上鼓鼙声 ③万里归心对月明 ④云开远见汉阳城

⑤三湘愁鬓逢秋色 ⑥犹是孤帆一日程 ⑦估客昼眠知浪静 ⑧旧业已随征战尽

A⑥④⑤③⑦①⑧②                B.④⑥⑧③⑤②⑦①

C④⑥⑦①⑤③⑧②                D.⑥④⑦①⑤③⑧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瑶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擅长生活环境的描摹,旋律流畅明快、悠扬悦耳,表现手法丰富多变,流露着瑶族人民活泼的生活情趣的状况。

B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县长远发展,同时也将对我县正在实施教育强县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D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类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 “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