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准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有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准河风流还是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准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准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后,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准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④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准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准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⑤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准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形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⑥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准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⑦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散文选刊》)

1.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2.理解第②节中画线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3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⑥小节中画线句子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5分)

4.文章题为“秦淮河上寻桨声”,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1.引出文章所要描定的对象--秦淮河;说明秦淮河自古以就是个热闹繁华之所;增添了文章诗意。(答出两点即可) 2.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中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注意“文中”) 3.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写出了秦淮河静谧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2分)句式整齐,语言富有韵味(1分) 4.对秦淮河清韵的向往;对秦淮河充满商业味的现状的失望;对现实生活中追求奢侈和繁华的人生态度的抨击;对远离浮躁、回归本真的人生理想的追求。(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引用的作用。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并且能够巧妙引出描写对象;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所以结合文章可以得出答案:引出文章所要描定的对象--秦淮河;说明秦淮河自古以就是个热闹繁华之所;增添了文章诗意。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语句要结合语境来理解。结合原文“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中了解秦淮河;“想是秦准河风流还是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准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语言表达艺术及含义,语句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常见的修辞有8 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2.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结合文章可以的得出答案: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秦淮河静谧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句式整齐,语言富有韵味。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取向探究题,开放性较大。情感取向是指作者对文中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或明或隐、或直或曲,都能从文本中提取出来。作答时一般要用一些情感词语,如赞美、批评、忧虑等。需要先找出对象,而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人--事--景--物”的顺序。既然已经给出写作对象“秦淮河上寻桨声”,我们需要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一、二、三段“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是对秦淮河清韵的向往;第四、五段“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显然,我要失望了”对秦淮河充满商业味的现状的失望;“其实,浮躁的是人心”“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对现实生活中追求奢侈和繁华的人生态度的抨击;“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我的心蓦地清明起。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对远离浮躁、回归本真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默写下面的句子。

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________,_______。《陈情表》

②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______,_______。《长亭送别》

③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④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8分)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从意境的角度,赏析“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A.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     薄:

B.监军李大宜不军务             恤:

C.西蜀中,避其虿毒             幸:

D.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       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气质自高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B.谒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河西节度哥舒翰见异之             文王拘演周易

D.盛称之上前                       人固有一死,或重泰山

3.高适“窥察洞明”具体有哪三种表现:(3分)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3分)

(2)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4分)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流俗之所轻也

C.且勇者不必死节                      D.而后乃今将图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