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钜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选自《元丰类稿》,略有删节)

[注]赵公:赵抃,宋仁宗景佑初年中进士第,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七年

知越州。僦:雇用。绥辑:安顿。灾沴(lì):灾害。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轼

吴越大饥,民死者过半。公尽所以救荒之术,发廪劝分,而以家资先之,民乐从焉。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故越人虽饥而不怨。既而朝廷议,欲筑其城。公曰:“民未可劳也。”罢之。公年未七十,告老于朝,不许,请之不已。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退居于衢,有溪石松竹之胜,东南高士多从之游。七年八月癸丑薨,讣闻,天子辍视朝一日,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选自《苏东坡集》,有删改)

[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 杜预注:“劝分,有无相济。” 杨伯峻注:“劝分者,劝其有储积者分施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旱疫吴越          被:遭受 B.忧其众相也      蹂:践踏

C.虽死,得无失埋    敛:收敛 D.世不能使之无    治:治理

2.赵抃“仁足以示天下”,“法足以传后”。下列分别表现“其仁”“其法”的一组句子是(    

A.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

B.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C.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发廪劝分,而以家资先之

D.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生者得食,病者得药,死者得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有先见之明,他预料到旱灾将引起饥荒,因此在九月份就未雨绸缪,调查统计受灾情况。

B.正是由于赵抃无私无畏、鞠躬尽瘁,越州灾民才得以“免于转死”。越州救灾充分展现了赵抃一心为民的“父母官”形象。

C.旱灾与瘟疫接踵而至,赵公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丝毫没有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力亲为。

D.赵公请求告老还乡,皇上不应。七十七岁死在任上,皇上悲痛得一天没有上朝,后来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叫“清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3分)

(2)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3分)

(3)公尽所以救荒之术,发廪劝分,而以家资先之,民乐从焉。(3分)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3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 有失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1.B 2.B 3.D 4.(1)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2)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利的,大多就立即施行。 (3)赵公用尽了所有能够救灾的办法,打开仓库劝导人们有无相济,并且把家里的财物先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样百姓都很乐意跟随。 5.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解析】 1. 试题分析: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A 被:遍及 C敛:同“殓”,装殓。D治:安定太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做这类试题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A第二句是旧法;C两句位置反了;D第二句不是方法,是结果。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准确解答分析、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2)题文对照,确定正误。(3)明确陷阱,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词语误解”、“曲解句意”、“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张冠李戴”六大类型。其他还涉及到“误用因果”“强加关系”“以偏盖全”“夸大其辞”等等。D项“死在任上”有误,“致仕”是辞官归家、退休的意思。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翻译句子,要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重点突破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保证落实到位。(1)句要在译出大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出“故事”,“岁廪”;(2)句要在译出大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出“事有非便文者”,定语后置句式;“便宜”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3)句要在译出大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出“所以”,“先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语气(词),二看结构,有了这两点,就可以得到多数分数了。看语气,指的是关注语气词,语气词多属句末标志,如本题“焉”“也”,“者”表句中停顿;看结构是指文段中大多有相似甚至相同结构的句子,这些结构的句子应该自然断开。先从“也”“而已”下手断开两处,从“也”处往前看,该句主语应是“其得”,可以断在“得”字前;从“而已”处往后看,“其言有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断在“失”字后;从“而已”处往前看,最容易断的句子是“利禄之途一开”,在“利”字前,“开”字后断开,断6处任务完成,最通读一遍,印证一下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仕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灾民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平抑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照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到三月份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份才停止。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装殓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退休,在衢州安家。(他)在朝廷做官直道正行,在自己为人方面则和乐平易、实实在在,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关于饥荒灾年治理的文章可供后人学习,命名为《越州越公救灾记》。 《赵清献公神道碑》(苏轼)译文 吴越一带闹饥荒,百姓死亡的人数超过了半数,赵公用尽了所有能够救灾的办法,把国家粮仓里的粮食分给百姓,并且把家里的财务先拿出来分给大家。这样百姓都很乐意跟随。活着的人得到了粮食,生病的人得到了药物的治疗,死亡的人得到了安葬。所以越州百姓虽然闹饥荒,却没有怨言。不久,朝廷讨论想修筑城墙。赵公说:“百姓不可以再劳累了。”修城议案九停止了。赵公还没有到七十岁,就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皇上不允许。赵公的请求没有停止。元丰二年二月,加封太子少保的荣誉,当时七十二岁了。赵公回到衢州,这里有衢江、浮石、松林、紫竹等胜景,许多吴越一带的高尚人士都跟从他去游玩。元丰七年八月癸丑日离开人世,讣告传扬开来,皇帝停止上朝一天,追封他为太子少师,谥号“清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胡敏中

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是同时出现和形成的,消费社会是消费文化依存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形态,消费文化又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它们相互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消费社会产生的条件和机制也就是消费文化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普遍认为,消费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时期,即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经济过热或通胀时期,生产过剩过热必然导致消费的过剩过热,政府也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或预防经济下滑。当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大众传媒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多媒体的刺激搭建了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向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民众最终屈服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懵懵懂懂地购买了商品,并进行着过度的甚至是浪费式的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还依赖于资本权力的强制推行。

在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消费所表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无疑地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用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其实,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消耗过程,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消费中总是包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原始先民那里,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未分化时,没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并且是微乎其微的。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开始分化,文化消费不仅渗透在物质消费中,而且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到了当代消费社会,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符号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可见,文化消费是人类所固有的,具有同物质消费一样的漫长历史,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而消费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消费并非都展现为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形态,只有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才展现为消费文化形态和社会景观,但作为当代消费文化形态又必须通过文化消费呈现出来。

在当代,消费文化过分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过分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和时髦走秀,而对文化消费的深度阅读、境界提升、信念确立、崇高向往、形上关怀、人生启迪、心性陶冶等方面则有所淡漠和忽视。另外,在当代,消费文化产品数量过剩质量欠优,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丧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和欣赏个性,从而,消费文化既浪费了物质资源,也埋汰和曲解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没有个性特点均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或预防经济下滑,政府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

B.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搭建起了更便捷的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

C.资本权利的强制推行,有助于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也为消费文化打下基础。

D.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相互构成、相互影响。

2.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时代,文化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表现形式。

B.文化消费源远流长,到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

C.当代消费文化在强调文化同经济的联合,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张扬感官愉悦等方面都表现过度,而对文化消费的道德提升、精神引导作用则有所漠视。

D.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在消费文化时代,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

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行消费文化有诸多弊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今后将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源于内心的个性文化消费。

B.在消费社会,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及垄断等是一样的,因此,它已渐渐失去了文化属性。

C.如果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那么民众就会购买某种商品,甚至过度消费。

D.在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上显然是不存在消费文化的,但肯定还是存在文化消费,当然其表现形式上多样的。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西方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为特征的意识流作品。

B.宋词按其作品的风格习惯上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而南宋词人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C.朱阿在小说《牲畜林》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D.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并最终实现梦想。

B.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C.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据美国多家媒体26日报道,中国网民在发现奥巴马的Google账户后,该账户就成为数百中国网友点击、评论的焦点,这使奥巴马主页上的留言几乎全成了中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白天       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农奴制我虽然未曾经历、未曾见到,但是,我至今还记得在安娜•格拉西莫芙娜姑母家,我对这种制度却有过      。      

台湾知名网络作家柯景腾最初并没接受任何写作训练,为了赚钱和鼓励患癌的母亲才开始写作,从此便              ,曾一年写了14本书,成为台湾最畅销的小说家。

课文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适当创新也没错,但是,如何改,改什么,却需要慎之又慎。一味迎合学生趣味,         从事,甚至搞“另类”课改,却未必符合教育的目的与规律。

A.以致   体会   一发不可收拾  草率  B.以致   体会   一发不可收    草率

C.以至   体味   一发不可收    轻率  D.以至   体味   一发不可收拾  轻率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撕打     寒喧       挺而走险     纡尊降贵       前怕狼后怕虎

B.尴尬     坟莹       恬退隐忍     鳏寡孤独       前事不忘 后世之师

C.裨益     决别       义愤填膺   阒无一人      为山九仞 功亏一溃

D.呕气     蟊贼       昨日黄花     残羹冷灸      刀子嘴豆腐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