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这样,我的注意力就迁到别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而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因为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鼎汉瓶的价值,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1.前两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阐明距离与审美的关系?请加以概括。(4分)

2.“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这话该如何理解(5分)

3.据报道,从前有一个乡下人看戏,看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乡下人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作出简单评析。(6分)

 

1.从空间角度,新环境可以产生美。从时间角度,如果推远一点看,从嫌恶的事情中也能发现美。(每点各2分) 2.用比喻的手法,将隔得久远的事情比作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2分),“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指过去的事件在时过境迁之后,能摆脱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束缚,和实际人生产生了距离,从而不再产生嫌恶等强烈情绪(2分),而成为美丽的意象,被人们接受、观赏(1分)。 3.反对乡下人的这种行为。(2分)曹操的扮演者表演惟妙惟肖,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不是生活现实(2分)。而这个乡下人“义愤填胸”提刀杀之,则是误将艺术当作人生实际,没有能在美的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题策略,首先明确阅读区间是前两段,即答案区域所在,然后根据论述文的特点,找出中心句,最后组织答案。方法,本题的解答可以采用总结段意的方法,而且这两段开头的一句都是总起句。第一段中“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表明是空间角度,第二段中“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表明是从时间角度。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解题时要从修辞、表层意和深层意等方面入手。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并要结合文章解释把什么比作什么。且这个句子是要证明“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这句话。因此本句可以理解为:用比喻的手法,将隔得久远的事情比作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指过去的事件在时过境迁之后,能摆脱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束缚,和实际人生产生了距离,从而不再产生嫌恶等强烈情绪,而成为美丽的意象,被人们接受、观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理解。首先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观点。本题就是在考察对第三段的理解。解题时要结合题目找出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由第三段我们可以理解下面这句话“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所以这个人就犯了“混淆艺术和生活”的错误。结合文中的观点,应该对乡下人的态度是:反对乡下人的这种行为。分析原因:曹操的扮演者表演惟妙惟肖,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不是生活现实。而这个乡下人“义愤填胸”提刀杀之,则是误将艺术当作人生实际,没有能在美的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0分)

1.在《红楼梦》中,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态度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原因有哪些?6分)

2.《茶馆》中常四爷和松二爷同为旗人,却有不同的人生道路。请分别结合两人在民国时期的相关情节,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4分)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红楼梦》中投鼠忌器宝玉瞒赃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因为玫瑰露和茯苓霜的事,如果追究五儿恐怕连累芳官,所以宝玉承揽了所有的责任。

B.《边城》中,天保和傩送都爱上了翠翠,但是两个人的兄弟情谊和天保的死阻碍了翠翠和傩送的爱。爷爷不想让女儿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但他的反复试探反而弄巧成拙,顺顺和傩送对他心生不满。

C.泰戈尔的诗哲理性很强,这些哲理诗大都在吟咏自然景物时,阐发一种或者更多哲理。如第48首诗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就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

D.《老人与海》的情节虽然主要围绕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捕鱼以及与鲨鱼的搏斗,但并不显单调捕鱼、斗鱼过程是多姿多彩引人入胜的他的内心感受通过不断变化的景物描写不露痕迹表现出来。

E.《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却又脆弱且驯服无知。她的脆弱是爱情所致,她的驯服与无知完全是自我性格发展的结果,她的形象是当时欧洲女性的典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10分)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野。

2.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萧”、“樊”和“陵”分别指(3分)

A.萧何    樊於期    李陵       B.萧统    樊哙    司马迁  

C.萧统    樊於期    司马迁         D.萧何    樊哙 李陵

3.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有一位中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问题。

至少还有记忆

刘瑜

最近看了一部话剧弗罗斯特。该剧是对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当时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5年,尼克松也下台了3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错误。弗罗斯特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认错,而尼克松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咄咄逼人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但最终还是战败了,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出尽洋相,不得不缴械投降。 

这个故事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

尼克松30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西方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于怀”的态度令我感慨。虽然尼克松在世时就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井底的他扔石头。要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宽容,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不忘记、不原谅的表现,就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X档案》《福图拉马》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文化工业”。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如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社会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部电影反映那些苦难?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在《大话西游》里?在《无极》和《遍城尽带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当然,《弗罗斯特》这样的作品集中出现在这几年,绝非巧合。显然,这些作品的编剧导演都或多或少有影射当代政治尤其是伊战的图。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

(选自《民主的细节》,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作者认为不忘记,不原谅在中国鲜有表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3.“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这句话包含哪些深意?(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