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茂字子礼...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之情。"光武纳之。

建武二十年,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二十三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二。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

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

                                                  (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与融俱                      征:征召。

B.茂辄纠                        案:案件。

C.会洛阳令董宣纠湖阳公主        举:检举,揭发。

D.犯吏禁                        干:触犯,冒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B.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C.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D.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茂凭借儒学在汉哀帝、平帝年间有着显耀的名声,在应对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议郎。

B.蔡茂为官刚正不阿。迁任广汉太守时,阴氏的门客在郡中多有触犯吏禁的,他毫不避讳,进行调查审理。之后还上书光武帝,劝其早起晚睡,要勤于治国。

C.蔡茂为人刚正,不畏权贵。在董宣因为湖阳公主一案被抓又被赦免一事上,他上书进谏,希望光武帝下令责成有关部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以便让执法公正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

D.蔡茂在代替戴涉担任司徒一职时,在职任之上清廉俭朴,毫不懈怠。建武二十三年死于位上,死后享有皇帝赐予的荣耀——东园梓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5分)

(2)洛阳令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5分)

 

1.B 2.D 3.C 4.(1)(5分)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安康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采分点①“兴化”,振兴教化;②“善”、“恶”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译为“善言”、“恶人恶事”;③“康”、“宁”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安康”、“使……安宁”。以上每点1分,句意信达2分) (2)(5分)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采分点:①“直道不顾”为省略句,省略宾语“权贵”;②讨奸,讨除奸凶。③箠,刑杖,杖刑。以上每点1分,句意信达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等方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项“茂辄纠案”中的“案”可以利用第三小题的B项来解决,B项对这句话的翻译是“阴氏的门客在郡中多有触犯吏禁的,他毫不避讳,进行调查审理”,由此可以得知“案”应是动词,解释为“追究,查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一看句中名词或代词,“禾”“人臣”“中穗”“其邻母”“秩”“禄秩”;二看句中的文言虚词,“者”“也”;三看文言句式,“……者,……也”“……也”“是……也”“乃……也”;四看固定短语;五看排偶句式;六看顶真修辞。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有否不合情理之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殿,是官府的象征;屋梁上有禾苗,这代表着人臣中的上等俸禄。取得正中的一个穗,象征着取得中台之位。从字来看,‘禾’字‘失’字合起来是‘秩’字,虽说有‘失’字,还是表示俸禄官职的意思。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C项错在“审理湖阳公主的罪行”,从文章第二段的内容里可以知道,“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不仅仅审理湖阳公主,还包括其他骄逸的外戚和放纵的门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的关键词①“兴化”,振兴教化;②“善”、“恶”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译为“善言”、“恶人恶事”;③“康”、“宁”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安康”、“使……安宁”。第二句中的关键词①“直道不顾”为省略句,省略宾语“权贵”;②讨奸,讨除奸凶;③箠,刑杖,杖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在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成绩被提升为议郎,又迁为侍中。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 恰逢天下动乱,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很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想让他担任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拜为议郎,再迁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全部纠举案察,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光武帝开始发怒逮捕了董宣,后来又赦免了。蔡茂喜爱董宣刚正,想让朝廷禁止、制约贵戚的非法行为,就上书说“: 我听说,必须经过进善言才能达到振兴教化的目的;要想使国家安康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陛下圣德隆兴,再承大命,即位以来,四海安定。也应当早起迟睡,该休息时也不休息。然而近来贵戚帝室之家,多次倚仗皇恩帝势,触犯吏禁,杀了人不处死刑,伤了人不予论处。我恐怕这样会导致法律失效,刑戮废而不举。最近湖阳公主的奴仆在西市杀了人,却与公主共乘马车,出入宫廷,多日逍遥法外,受害者含冤不得报仇。洛阳令董宣,按正道办案不顾权贵,触犯湖阳公主而讨除奸凶。陛下不先澄清审明案件,就把他召来想对他施行杖刑。当董宣开始受您怒责时,京师之人都非常关心此事;到后来董宣承蒙您宽宥,天下人都拭目观看。现在外戚骄逸,宾客放纵,应命令有关部门审理他们的奸罪,让执法公平的官吏永远发挥作用,以平远近不服之情。”光武采纳了此议。 建武二十年(44),代替戴涉担任司徒,在职任上清明俭朴毫无懈怠。二十三年(47)在职位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光武帝赐其东园梓棺,丧金赠赐很厚。 当初蔡茂在广汉时,梦见自己坐在大殿中,见殿内梁上有一株三个穗的禾苗。蔡茂去取它,得到正中的一个穗,接着又丢失了。他拿这个梦去询问主簿郭贺,郭贺说:“大殿,是官府的象征;屋梁上有禾苗,这代表着人臣中的上等俸禄。取得正中的一个穗,象征着取得中台之位。从字来看,‘禾’字‘失’字合起来是‘秩’字,虽说有‘失’字,还是表示俸禄官职的意思。皇帝有未尽职的地方,你去弥补它。”一个月后,蔡茂得到任命。于是征召郭贺为掾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再回首,成长的点点滴滴汇成温馨的感动:失意时,同学的热情相助,恩师的真切鼓励;生病时,同学的关切,亲人的呵护;悲伤时,朋友的安慰,亲人的关爱……太多太多的感动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在心中沉淀成美丽的彩虹!

请打开记忆尘封的大门,解开情感的密码,激活心灵的记忆,选择铭刻在心中的温馨的感动,以“心中那美丽的彩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运用细节描写;②叙事要有波澜;③不要抄袭,不得套作;④用规范汉字书写。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段选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刻画的是一个渔民的形象,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简要概括渔民形象的特点。(4分)

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绝没想到这一点,然后像先前一样出发了。这时他向破船前进,时而随高山上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没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浮向岸的方向,时而浮向船的方向。他艰苦地勇敢地挣扎,距离算不了什么,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他终于挨近那条破船。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迈进一步,他就可以抱住它了。就在这时,一股绿色的高山一般的海水,由船的那一面移向岸上,他似乎一下子跳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答:                                                                     

 

 

 

查看答案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是否正确。请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①观众朋友们,下面要播放的是一段视频,建议使用WIFI观看,土豪例外。(   

②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前主席周一波呼吁“领导干部带头退出协会领导岗位”;随后,他主动辞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职务,此举获得舆论点赞,也引发人们思考。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春联的上联,请完成下联。(2分)

东风轻拂千山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