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雨夜怀念史铁生 林少华 ①也许你喜欢华灯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7分)

雨夜怀念史铁生

林少华

①也许你喜欢华灯初上的黄昏街头,喜欢万家灯火的入夜城区。我也并非不喜欢,但我更喜欢夜深人静时分书房那盏孤灯。若窗外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往往掷笔于案,走去两排书橱的夹角,蜷缩在小沙发上,捧一杯清茶,在雨声中任凭自己的思绪,倏尔由远而近,倏尔由近而远。

②记得南宋诗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纱。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我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关情”,庶几近之。

③夜雨关情之作,李商隐的诗更加广为人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得真好,值个诺贝尔文学奖。

④如今,李商隐不在了,蒋捷不在了。所幸雨还在,夜还在,烛也还在。雨、夜、烛(灯)、书房,四者构成一个充分自足的世界、一个完整无缺的情境。不是吗?白天的雨是不属于自己的,甚至是妨碍自己的他者。不仅白天的雨,而且白天本身也好像很难属于自己。属于政治,属于经济,属于公众,属于征战与拼搏,唯独不属于自己。但雨夜不同,夜的细雨不同。夜雨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是专门为自己、为每一个独处男女下的雨。

⑤雨丝、雨滴从高高的天空云层穿过沉沉的夜幕,轻轻划过书房的檐前,或者微微叩击灯光隐约的玻璃窗,仿佛向你我传递种种样样的信息,讲述种种样样的故事,天外的,远方的,近邻的,地表地下的……

⑥蓦然,我想起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史铁生。铁生说夜晚是心的故乡,存放着童年的梦。我的故乡呢?我的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可我仍然看见了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灯。看见了那座小山村的夜雨孤灯,看见祖父正在灯下哼着什么谣曲编筐编席子,看见灯下母亲映在泥巴墙上纳鞋底的身影。甚至看见了我自己。

⑦看见自己算怎么回事呢?但那个人分明是自己——一盏煤油灯下,自己正趴在炕角矮桌上抄录书上的漂亮句子。油越来越少,灯越来越暗,头越来越低。忽然,“滋啦”一声,灯火苗烧着额前的头发,烧出一股好像烧麻雀的特殊焦糊味儿。俄尔,屋角搪瓷脸盆“咚”一声响起滴水声。我知道,外面的雨肯定下大了,屋顶漏雨了。草房,多年没苫了,苫不起。生活不是抄在本本上的漂亮句子。可我归终必须感谢那些漂亮句子,是那些漂亮句子使我对山间轻盈的晨雾和天边亮丽的晚霞始终保持不息的感动和审美激情。是她们拉我走出那座小山村,把我推向华灯初上的都市街衢。

⑧此刻,故乡也在下雨吗?那盏煤油灯还在吗?童年的梦?是梦又不是梦,不是梦又是梦。铁生说的不错,那是存放着的童年的梦,存放在夜晚,存放在下雨的夜晚,存放在弥散着雨夜昏黄灯光的书房中。我觉得,自己最终还是要返回那个小山村,返回故乡。因此,这里存放的不仅仅是童年的梦,也是自己现在的梦。

⑨铁生上面的话没有说完,他接着说道:“夜晚是人独对苍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来?我能不能不来,以及能不能再来?”三个追问,大体说了三生:前生、今生、来生。夜雨孤灯,坐拥书城,恐怕任何人都会不期然想到这个神秘而重大的命题。

⑩作为宗教命题是有解的,而作为哲学和人生命题则是无解的。特别是来生:能不能再来?铁生没有明确回答,但他说了这样一句:“推而演之,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铁生的今生已经结束了。那么他的“生”之形态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铁生夫人陈希米日前出了一本书《让“死”活下去》,以其特殊身份和特殊情感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回答。但我所关心的,更是铁生实际上能不能再来?逝者能不能再来?

⑾想到这里,我走去窗前,拉开窗,面对无边的夜空和无尽的雨丝沉思良久。不管怎样,我还是相信灵魂,相信灵魂的不死和永恒。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好处。(4分)

 

2.作者为何喜欢雨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3.解释“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3分)

 

4.作者在雨夜中寄寓了诸多情思,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6分)

 

 

1. ①在内容上,点明文章所写的内容:雨夜所思(作者喜欢夜雨孤灯,坐拥书城,放飞自己的心绪)。(2分) ②在结构上,提纲挈领,总起全文,与下文形成总分关系。(2分) 2. (1)白天的雨是不属于自己的,甚至是妨碍自己的他者。 (2) 白天本身是属于政治、经济、公众、征战与拼搏的,唯独不属于自己。 (3)雨、夜、烛、书房四者构成一个充分自足的世界,一个完整无缺的情境,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 (4)雨夜关情,存放着我的许多梦,向我传递着种种信息,产生种种联想。(每点1分) 3. ①逝世的人,死去的是“躯体”,但灵魂仍在,灵魂是永恒的,它能让“死”活下去。(1分) ②逝世的人,他可以活在亲人的心里,也可以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情感或思想。(2分) 4. 怀念史铁生;怀想故乡、童年、亲情;尊重生命,感叹生死;渴望心灵自由。 (每点2分,答题时需结合文本适当阐释,否则酌情扣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文中引用亚历山大的故事是为了说明   

A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C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无法创造,只能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

D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接受不了唐诗的挑衅,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C.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D.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3.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3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示例,另选一个话题,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段话。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5分)

【示例】春雨的定义是温柔,

它搂着你,

如同婴儿凝视星星,

那么安宁。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文字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30个字 (4分)

不久前,在美国丹佛市举行的国际治癌专家会议上,医学家宣布:他们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普通的感冒病毒可以杀死癌细胞。

有多名自愿接受试验的癌症患者在接受这项治疗后,身上的癌细胞都呈萎缩状。

专家们指出,要运用基因工程的办法研究出能引起感冒的腺病毒有机体,让含有易变基因的癌细胞染上感冒。而这项新技术,估计每年可望挽救 10 万个癌症病人的生命。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彷徨》。

B.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或相同,或相反,或相关。韩愈、苏轼、柳宗元的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杜牧、辛弃疾、周瑜的名与字的意义则相关。

C.欧·亨利,美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与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反映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并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D.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乐章、诗余、乐府、琴趣、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词按长短又可分成: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

②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③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④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⑤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①②③     C④②⑤①③     D①③④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