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⑴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有了明媚的阳光,红土高原的村庄和山寨就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在游移之中,不经意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以特有的气度接纳了鹰的飞翔。这样洁净而开阔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锐眼和利爪的完美结合,让它们能够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在滇西北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傲视蓝天的翅膀。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⑹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⑺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让它们的翅膀,紧紧收缩在了一块块肉食的诱惑之下。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很多民族都曾经驯养苍鹰,作为捕捉猎物的臂膀。而我认为,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还是把自由还给飞鹰吧,“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⑻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⑼ 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⑽ 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⑾ 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⑿ 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选自2014年2月 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请赏析文章第10段划线的句子。4分)

3.文章第(12段说“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请联系全文,分析边地飞鹰有怎样的情怀。(5分)

4.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1. ① 照应题目“滇西北的鹰”。 ② 交代了滇西北鹰的生活环境:阳光明媚,天空纯澈、清新、圣洁、高远。 ③ 引出下文对鹰的描写和歌颂。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2.①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几个方面刻画出飞鹰的形象,语言整齐、精炼、优美。 ②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飞鹰摒弃丑恶、追求正义、搏击生命的情怀。 ③ 运用“捕捉”“撕裂”“叼取”“搏击”等动词,写出了飞鹰的矫健、坚毅、勇猛和担当的精神。 (评分标准:只需写出两点,手法、分析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3.① 特立独行,自食其力,坦然地享受美好生活。 ② 坚毅、勇猛、担当,减轻地生活。 ③ 守望乡土,让庄稼更加丰美。 ④ 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 ⑤ 追求自由、光明、正义。 (评分标准:写出两点1分,三点3分,四点5分。意思符合即可。) 4.① 赞美和歌颂滇西北的鹰。 ② 表达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 ③ 借刻画边地飞鹰的形象,阐述人生哲理。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句首的文字,通常起着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做铺垫),设置悬念,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合本文作答即可。 考点: 2. 试题分析:赏析题即就其表现手法而言的,很明显,“给它一对利眼……给它一双利爪……给它一个尖喙……给它两只翅膀……”是排比,“……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是拟人,“捕捉、撕裂、叼取、搏击”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写出了飞鹰的矫健、坚毅、勇猛和担当的精神。 考点: 3. 试题分析:纵览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完整作答。信息主要源于第三段“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第六段“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第十段“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第十一段“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 4. 试题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从思想感情上加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所抒发的情感,即赞美和歌颂滇西北的鹰,表达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阐述人生哲理。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6分)

广义的文明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历史阶段。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

狩猎采集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处于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阶段。农业与畜枚业文明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土地肥力衰竭、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时期。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对水、大气、土地和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灾难业已爆发,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

人类不可能回到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另一方面创新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从而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创造一系列新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源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建设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发现,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有所不同,人类个体、局部和近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同群体、总体和长远的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新阶段。

1.下列对“生态文明建设”含义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充分继承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B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

C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D继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保护生态系统,快速发展社会经济。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人类的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划分的。

B狩猎采集文明是准生态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是半生态文明阶段,而工业文明则是非生态文明时期。

C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总会向前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会发展,需要各种制度的保障。

D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支撑、经济投入、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努力。

3. 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超过25字)(2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激情”或“梦想”为话题,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4分)

示例:如果不赋予时间以创造性的价值,它就会像小溪的流水,只能带走凋零的青

春花瓣,而不能浮起成就的远洋货轮。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3分)

新华社12月28日   亚洲航空公司一架搭乘155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的客机  28日凌晨从印度尼西亚飞往新加坡途中与空中交通控制塔台失去联系,下落不明。事故发生后,印尼总统佐科已下令印尼搜救机构、军方等全力投入搜寻工作。印尼国家搜救中心已派出6艘船只、亚航印尼分公司派出1架直升机、印尼海军派出1架波音侦察机前往相关海域搜索。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关客机的任何踪迹。

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已就失联客机的搜索工作向印尼方面提供了援助。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3分,只选3小题)

(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王实甫《长亭送别》)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最为合理的一项是2分)

  ①包括病死猪、艾滋病拆迁队等事件,它们既反映伦理的问题,也反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②要重建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信仰,要从制度人手。

  ③政府层面不需要采取某种具体措施,而要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社会才会滋生伦理道德。

  ④好制度会激发人心的善,但坏制度会抑制人性的善,而且会释放人性中的幽暗。

  ⑤我们不能孤立地讨论伦理问题,首先得检讨制度,看制度是否存有改进的空间。

  ⑥因为人心具有神魔二元性,扬善抑恶或抑善扬恶,制度是关键所在。

     A②③⑤④⑥①    B③⑤④⑥①② C②④①⑤⑥③  D③②⑤①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