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可是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柳。长颈鹿问:“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袋鼠说:“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思考,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明确(诗歌除外)。

 

釜底抽薪 偶然看到一个故事:在一个生产车间的角落里,放了一个活动的工作用梯。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有人专门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发生梯子倒下砸着人的事。后来厂里来了一个外资代表洽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的那张小条幅,外方一位专家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梯子横放,不仅是种人性关怀,更是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举措。“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仅仅是种善意的提醒,只是让你留心梯子倒地时不要伤害到你。而“梯子不用时请横放”则是从根本上排除了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提出了实用的防范措施。两个小条幅传达出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信息:前者仍有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后者梯子倒下砸人的潜在危险彻底排除了。 前者是防,后者是除。 釜底抽薪,换了一种思维,就能使许多问题柳暗花明。 很久以前,人类便梦想拥有一双像鸟儿一样飞翔的翅膀,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永远都不可能长出能飞翔的翅膀。既然这样,人类就另辟溪径,最终我们制造出了飞机,宇宙飞船,也像鸟儿一样自由地飞向蓝天,去探求宇宙的秘密。 历史上的大禹治水,没有像他父亲一样采用堵的办法,而是换了一种思维,依据山势、地势和水势,采取“疏川导滞” “随山刊木”,使“水归之于江河”。换句话说,就是禹采用堵的办法堵住了大水,还是权宜之计,不能长治久安。而使水归之于山河,则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患。 高中三年,我的学校下达了各种各样的禁令,不准上网,不准看网络小说,班主任更是要求学生互相监督,并且写成制度张贴在班里。学校和班主任的用意无疑是好的,但这不仅违背了中学生对网络文学情感的需求,更是有悖于新课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实际情况是,多数人和我一样,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去看我们喜欢的网络作品。 “堵”,显而易见,是行不通的,只能让学生对网络文学更加向往----越是得不到的,越有吸引力。我是多么希望老师能引导我们去阅读高品味的文学作品,自然地疏远网络小说啊。 常常看新闻,看到各级政府关爱留守儿童,送书包,送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但这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吗?能解决他们的亲情缺失的问题吗?能解决他们心理、生理、情感、安全、性格的问题吗?为什么不从根本上解决诸如城乡差别、户籍差别、贫富差别的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则国立,面对众多留守儿童发生的人间惨剧,我们的送书包,送学习用品,显得多么软弱无力。 凡事多想一步,深想一步,就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远比发现问题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只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式,关注人性,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就没有什么做不到。 釜底抽薪,变换一种思维,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有多么多悲伤。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提供材料是一则哲理小故事,故事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动物管理员:他们虽然能够发现问题,却只是扬汤止沸,没有釜底抽薪,最终也没解决了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也就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杰出诗人。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被贬陈留的陈与义,也成了逃亡的难民。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②三年多难:北宋灭亡到写此诗已有三年。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诗歌尾联说“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造成作者“悲”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10分)

(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性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羲之书为世所重,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羲之甚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从子:侄子。②钟繇: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是楷书的创始人。③张芝: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④代述:代行王述职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群贤毕至,少长       咸:都。

B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列叙:分别记载。

C我书比钟矫,当       抗:抵挡。

D而羲之甚             轻: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观宇宙大,俯察品类之盛     辄洒扫而待

C固知一死生虚诞             古今之冠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       羲之甚轻之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兰亭集序》由“乐”起笔,由“乐”生“痛”,以“悲”作结,对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忧患的啃叹。

B《兰亭集序》不仅是书序,更是一篇立意深远的散文,语言清新疏朗,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

C王羲之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他性格刚直,而因为他酷爱鹅,性格又有幽雅高洁的一面。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再去拜访,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 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有了明媚的阳光,红土高原的村庄和山寨就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在游移之中,不经意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以特有的气度接纳了鹰的飞翔。这样洁净而开阔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锐眼和利爪的完美结合,让它们能够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在滇西北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傲视蓝天的翅膀。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⑹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⑺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让它们的翅膀,紧紧收缩在了一块块肉食的诱惑之下。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很多民族都曾经驯养苍鹰,作为捕捉猎物的臂膀。而我认为,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还是把自由还给飞鹰吧,“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⑻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⑼ 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⑽ 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⑾ 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⑿ 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选自2014年2月 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请赏析文章第10段划线的句子。4分)

3.文章第(12段说“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请联系全文,分析边地飞鹰有怎样的情怀。(5分)

4.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6分)

广义的文明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历史阶段。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

狩猎采集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处于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阶段。农业与畜枚业文明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土地肥力衰竭、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时期。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对水、大气、土地和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灾难业已爆发,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

人类不可能回到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另一方面创新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从而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创造一系列新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源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建设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发现,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有所不同,人类个体、局部和近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同群体、总体和长远的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新阶段。

1.下列对“生态文明建设”含义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充分继承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B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

C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D继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保护生态系统,快速发展社会经济。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人类的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划分的。

B狩猎采集文明是准生态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是半生态文明阶段,而工业文明则是非生态文明时期。

C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总会向前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会发展,需要各种制度的保障。

D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支撑、经济投入、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努力。

3. 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超过25字)(2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激情”或“梦想”为话题,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4分)

示例:如果不赋予时间以创造性的价值,它就会像小溪的流水,只能带走凋零的青

春花瓣,而不能浮起成就的远洋货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