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小题。 下午,医生来了,“她现在脱离危险了,现在只要注意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小题。

下午,医生来了,“她现在脱离危险了,现在只要注意营养和调理就行了。”医生抓住苏艾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她会好的。现在我要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叫贝尔曼,也得了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能没有希望了。”

  第三天,苏艾静静地走进琼珊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轻轻地握着琼珊的手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去世了,他也得了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苏艾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看看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它在风中不飘不动,你不觉得纳闷吗?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

1.苏艾的手为什么“颤抖”?医生为什么“抓住苏艾颤抖的手”?(3分)

2.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3分)

3.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1.因为苏艾为女友的病情极度担心而紧张,医生是对苏艾安慰、关心和鼓励。 2.最后一片叶子是象征,体现了贝尔曼伟大的人格,所以是他毕生的杰作。 3.虚写,作用:①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②使主题得到升华,表现贝尔曼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含义题。此类题目有难度,主要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颤抖”,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关键词往往有表面意、深层意、双关意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品味句子的含义,这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杰作”,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写作手法,写作方面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常识填空。(2分)

老舍原名叫          。他在《想北平》中提到的陶然亭与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齐名,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亭名取自          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陶然”二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4分)

⑴驾一叶之扁舟,           。(《赤壁赋》)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多于在庾之粟粒。(杜牧《阿房宫赋》)

           ,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小题。

随着美国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个玉米收获季进入尾声,全球粮食储备正接近15年来的最高点,但由于对肉类和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粮食短缺的威胁依然存在。

主要粮食生产国在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遭遇的旱灾曾导致粮价暴涨,使贫困人口增加数以百万计,在有些地方还引发骚乱,一些政府甚至因此被推翻。

联合国粮农组织说,从那以后,粮食储备一直在增加,有望达到自1999-2000年收获季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玉米储备将在本收获季末达到192亿吨,与28年前创下的20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相距不远。

不过分析人士警告说,一旦发生歉收,这些储备可能很快就会消耗殆尽。美国福四通集团澳大利亚分公司高级经理布雷特·库珀说:“我们可能仍处在一个恢复期,但显然尚未达到上世纪90年代那样安心的程度。”

当1987年的玉米储备达到创纪录水平时,那时的储备足够全世界吃上168天。目前的储备只能维持72天,因为消耗量自那时起已经增长一倍。现在很大一部分粮食用于生产乙醇,尤其是在美国。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肉类消耗增加,为了喂养牲畜,对玉米的需求也增加了。

目前的玉米储备大约相当于全球年均消耗量的20%。法国农业会议常设委员会研究部门负责人蒂埃里·波奇说:“从现在开始,为了养活全球人口并维持储备水平,储备需要达到年均消耗量的30%至35%。”

                      (选自2014年12月5日《参考消息》,有删改)

1.不属于目前全球“粮食短缺的威胁”的原因的一项是(  

A对肉类和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B目前的玉米储备大约相当于全球年均消耗量的20%。

C主要粮食生产国在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遭遇的旱灾。

D一旦发生歉收,粮食储备可能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2.对玉米储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随着美国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个玉米收获季进入尾声,全球玉米储备与28年前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相距不远。

B目前的玉米储备约是全球年均消耗量的20%。

C目前的玉米储备只能够全世界吃上72天。

D玉米储备消耗量增长一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和中国的肉类消耗增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     

B浩浩乎如虚御风      冯:同“凭”,凌。

C飘飘乎如世独立      遗:遗留。

D兮兰桨            棹:船桨。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D舞幽壑之潜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然后用极其优美的笔调描画出一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的美好景色,为下文生发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结尾部分总写江天一色,小船飘荡的景色。

B第二段紧承上文。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忧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

C文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写箫声的悲凉。作者借助于拟人、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

 

查看答案

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此诗自祠写起,因武侯祠而思蜀相,也是理之必然。

B首联以问引起,开门见山,一问一答,自开自合;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日景色;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全诗“起承转合”章法自然、完美。

C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今不如昔的特定心境。

D诗句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颈联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