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7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7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词的上阕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            ”一词点明了主旨。下阕 “青鸟不传云外信”一句,运用了“青鸟”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                的情感。(2分)

2.简要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5分)

 

1.春恨。恋人无音信的愁苦。(2分。每空1分,后一空写出“愁苦”也可给分) 2.①以景作结或以景结情,(答出手法给1分,答“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给分)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见凄迷,更增愁情;(分析1分)②化抽象为具体,(1分,表述近似的也可给分)把哀愁化作不尽之水,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也是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的物化形象,写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忧伤 ! (具体分析给2分,如有缺漏,酌情赋分) (共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语言,又考查诗歌的情感。本题提问明确,针对性很强。学生只要审清题目,解答起来难度不大。第一小空明确指向上阕,同时也告诉学生上阕的内容,“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再问到“点明主旨”的词,那自然是表明情感的词语,“春恨”就出来了。“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第二小问已经告诉学生“青鸟”是典故,再问情感难度就不大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在题干中直接点明“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这就给出了答题的方向。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点明手法的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9分)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②中官:宦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碌碌者                    殆:大概,恐怕。

B.摹拟锻炼以为                工:工巧,精妙。

C.予得而论                  序:序言,文序。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经世为心                  秦亦不城予赵

B.耗无用之地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天下有道,行有枝叶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则文不期多自多              君子博学日三省乎己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 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外台 品亦不为不遇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3分)

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0分)

葵花

刘梅花

⑴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⑵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语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⑶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剜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

⑷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他一个人实在累啊,剜那么多的坑,七八亩地呢。

  ⑸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嗓子里打嗝儿。

  ⑹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⑺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嘛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⑻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⑼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⑽我汗流满面地打杈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

  ⑾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⑿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对我的挑衅不屑一顾。

  ⒀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⒁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⒂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到荼蘼,就收了。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了,葵花就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花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

  ⒃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⒄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⒅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⒆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上学迟了。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

⒇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

                                                    (选自2014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父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谄媚地笑”、“讨好地笑”?(2分)

2.文章⑺⑻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3.赏析文章⒆段划线句的语言。(6分)

4.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感动”的原因。(4分)                                                                

5.有观点认为文章⑾⑿段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共9分)

西方古典史学指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史学。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算起,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诸多优良传统。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从人事活动出发叙述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试图完全从人本身来解释历史。在解释历史事件时,他没有简单归之于偶然因素或神秘因素,而是致力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说,在修昔底德对事件的分析中,已经无法找到任何难以违抗天神的意志和不可捉摸的宿命观念,而完完全全是人类、民族、城邦、社会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为使自己的叙述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他不辞辛苦奔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战争中所涉及的山丘、河谷、沼泽、港口、关隘等都做了具体而准确的记载。《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虽是一部典型的专史,但作者把绵亘27年,中间经议和间歇,又分散在几个相去遥远的地区爆发的战争视为一次首尾连贯的历史事件,说明他具有敏锐的宽阔的历史眼光。

西方古典史学还重视史著的表述方法与史家的修养。卢奇安在《论撰史》中倡导“襟怀坦诚”“如实叙述”,认为史家撰史只服从真理,而绝不屈服于神灵或显贵。以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来看,这部宏伟的著作乃是一部未竟之作。按修昔底德自己的计划,这部历史著作应该一直写到公元前404年为止,但其著作只写到了公元前411年冬天就突然中断了,甚至连最后一个句子也是不完整的。近代以来不少学者从修昔底德当时所处境遇以及可能的社会及心理原因等方面提出新的解释。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G.S.施林普顿认为,在古代希腊,历史是被记忆的过去,因此希腊历史学家的叙述是否真实,即是否与社会的群体记忆相吻合是由听众来检验的,听众的反应对史家的叙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对史家搜集到的信息产生怀疑,无疑会迫使史家放弃他的著述。修昔底德当时的主题正是雅典衰亡的历史,叙述的是他们的帝国失败的故事,而雅典人不愿意听到这样的故事。社会在作家们将记忆载之于笔的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个人没有权利描绘社会不期望的事件,即使它是真实的。在这一强大压力下,修昔底德被迫放弃了他的著述事业。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自己本身曾是战争中雅典一方的将军的修昔底德,力图用客观的笔法记录当时希腊世界中的这一重大事件,他没有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力”为自己的城邦粉饰,他对雅典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雅典政界人物的评价都是褒贬参半,且以具体事实为依据。

                                    (选自陈铮《西方古典史学传统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有删改) 1.下列有关修昔底德著史的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修昔底德著史致力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探索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B.修昔底德著史立意求真、竭诚探索,为追求叙述与事实的相符而进行实地考察。

C.修昔底德著史不屈服于神灵,抛弃难以违抗天神的意志和不可捉摸的宿命观念。

D.修昔底德著史没有关注偶然和神秘因素,使完全从人本身来解释历史成为可能。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时一千多年形成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学传统深深影响了西方史学的发展。

B.整合不同时间地点的战争使《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呈现了历史宽阔的特点。

C.施林普顿认为,古希腊历史学家叙述的真实性与当时社会的群体记忆相关。

D.对修昔底德放弃著述事业的原因,近代学者从他自身的角度找到了新解释。

3.请概括西方史学的优良传统。(3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组对象写一段话(5分)

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波涛是大海的眼睛。假如大海没有了波涛,就结束了它浩瀚博大的使命,再也不能负舟远航,再也不能搏击长空,再也不能繁养水族。

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                                          

 

查看答案

欣赏漫画,按照题意要求答题。(4分)

满分5 manfen5.com

假如画面中的人与骆驼之间有一场对话,请根据画面内容补写骆驼想要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60字)

主人:沙漠的天气实在令人难受,这儿有水,你可以喝点水。

骆驼:                                                                              

面对一连串的疑问,主人羞愧得无言以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