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壁画 简媜 (1)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壁画

简媜

(1)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2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跫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3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一声赶出来。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但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我,我仿佛一下子被魔术般地带进中世纪的世界,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梦境,心中犹豫着,有点不知所措。我终于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我会是幸运的爱丽丝吗?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我不禁设想,久远以前,是否有个公主如我,也用喜悦的双手推开这扇窗?那长长的回廊,蜿蜒着长长的遐想,一路我脆响的足音,是轻轻的暗号,尽头,会是怎样的神话迎我?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漫着醉人的夏日古典。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4那年我大一,大一不能在文学院上课,真是可惜。

5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好像是来自多阳光国度的画家,啥也不爱画,就爱画满画布的阳光。我喜欢在那儿上文学史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仿佛我昨天才见过的。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这学期要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大概会满是长安风情了。

6二十四教室的壁画,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7有一天,我在二十三教室上课。教授的话一扯开,我的思绪也跟着岔开。便旁若无人地,顾自欣赏那幅大壁画。那幅画,很工整,没什么主题,像是刚刚拿画笔的人的水彩写生。但是,角度很好,画面上有一种秩序,是个拘谨的人的作品,我不太欣赏一板一眼的东西,所以,不觉得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有什么特殊。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奇妙地去开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吓人的“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竟想起梵高。

(8)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那幅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两排椰子树就这么从画布中间开过去,像道篱笆,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愈看愈觉得可爱。画里大胆地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我甚至觉得它有点毕卡索味道。常常,我便在窗前注意起来,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9)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10)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11)十八教室有幅萧条不带一片叶的树景,想必是只忧郁的笔才画得出来,它总是阴沉沉地搁在画廊的一角,独自锁着成了形的块垒。

(12)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13)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14)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15)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16)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17)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罗浮宫。(有删改)

1.第三段作者想象“是否有公主如我”,有什么作用?(3分)

2.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

(2)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3.赏析第(7)段划横线的语句。(4分)

4.5段说“我常常有新的发掘”,请概述这些新发掘及其特点。(5分)

5.联系全文,结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对“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这句话的理解。(4分)

 

1.①虚写“公主”的喜悦实写“我”初入文学院的新奇喜悦之情。②与文末“文学院便是一座罗浮宫”照应,罗浮宫本是皇宫,后来成了博物馆,暗示“我”就是文学院这座宫殿中的公主,突出文学院的艺术氛围。③为第7段推窗赏“画”作铺垫。④宕开一笔,使行文曲折有致。(答对一点给1分) 2.(1)”跌入”一词一方面突出自己快速地进入了诗的境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自己对古典诗歌的迷醉,形容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2)“霜红”一词不但描绘出了榄仁树秋天的色彩,而且饱含古典文学意象的愁思之美,大有“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意境,别具诗情画意。(每点2分,每小题两个方面,各自1分,大意相同即可) 3.①运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树枝的“力”之美。②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③运用色彩描写方池、睡莲等景物,构成柔美的背景,反衬粗枝的遒劲.有名画似的构图美。④感叹句式,直抒胸臆,赞美自然的创意。(每点2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 4.①24教室的“画壁”充满阳光、诗意和遐想。②23教室的“画壁”里的占树充满力与突破刻板的美。③文学院左侧的“壁画”大胆留白,充满人情味。④楼下长廊的“壁画”有柔柔的意境,令人超凡脱俗。⑤榄仁树富有悲秋相思之美。⑥18教室的“壁画”阴沉忧郁,如胸有块垒二(每点1分,答对5点给满分) 5.①一个人只有拥有审美的感受力,审美的想象力,才能发现客观世界的美,并为美而沉醉: ②文中“壁画”,正如灞桥烟柳,夕阳秋河,都不只是客观的描写,而是诗人心灵的寄托。③有此审美的体悟,就能觉悟到自然生命的可爱。(理解正确2分,能够结合自己感受加以论述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从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角度作答;在结构上,可从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⑤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概括作答。本题中,“公主”的喜悦是虚写,其实表现了“我”内心的喜悦新奇之情;从第7段的赏画内容来看,此句起着铺垫作用;从文末的“文学院便是一座罗浮宫”角度,起着相照应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其妙处。第一句写我读古典诗的痴迷,故此处的“跌入”是化抽象的意识进入诗歌的境界为具体的“跌入”,给人形象感;第二句写榄仁树的色彩与画者的情思,故“霜红”一词,不仅从颜色的角度描绘出了榄仁树秋的色彩,作为意象词,也具有愁思之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赏析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伸”“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将树枝“力”的美表现出来;还可以从情景交融、色彩、句式等角度赏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从第5段“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来看,这些新的发掘,是在文学院,故概括时,可从下文与文学院上课时的新发掘内容提炼出来概括作答即可。例如,第5段、第6段,24教室里“画壁”充满阳光、诗意和遐想;第7段“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吓人的“力”之特写!”可从树的“力”之美角度概括;第8段,“画里大胆地留着宽阔的空间”“我喜欢它的人情味”可从文学院左侧笔画的留白与人情味角度概括;其它可分别从第9.第10.第11段答题区间,分别从楼下长廊、榄仁树、18教室的“壁画”等角度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语句丰富含义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答出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其含义,探究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可抓住“心灵的眼”“张开”“陶醉”这几个关键词,从审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发现客观的美、陶醉自然的美等角度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在阐述自己的感悟与认识时,可联系自身实际,从人的审美与自然生命的关系的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在破与立中建构中国风骨

彭绮文

山大学教授林岗著的《口述与案头》一书(以下简称《案头》),由汉语文学是否有史诗传统这个学术公案作为楔子,利用当代世界仍存的史诗传唱活动和中土文学生成及发展脉络的史实,通过逐层剖析,得出汉语文学没有口述史诗的文学传统,却有案头传统的结论,并进而完成中国风骨的建构。

《案头》是如何建构中国风骨的呢?作者从回应学术巨人的论述着手,把蒋由智、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关于中土上古未有史诗产生或史诗已经散亡的观点归纳为:想像力匮乏说、人神淆杂说、文字篇章书写困难说、亚细亚生产方式说和神话历史化说。作者对这些观点深入分析,并逐一提出否定的意见。

否定了前辈学术巨人的观点后,《案头》指出史诗的创作乃是口传的文学活动,分析了口述传统变成史诗有以下三个要素:第一,神话和传说,这是构成史诗所采用的文化材料。第二,有一批以讲述和传唱先代作品为生的宫廷或民间艺人。第三,史诗具有世俗的娱乐性质。口述传统变成史诗要具备以上要素,那么中土文明是否有这些要素呢?中土传统文明的神灵庄严肃穆,令人敬畏,不像希腊的神那样具有人间情欲,从这个因素看,中土的神不可能被人间谕唱,它们狰狞的面目,人们也不敢谕唱。其次,中土有对神传诵的“瞽者”,但他们在祭祀活动中颂诗,由于祭祀活动是庄严神圣,程序安排严谨的,所以瞽者不能用自由吟唱的方式颂诗,也就是说中土的瞽者没有发展为以传唱先代作品为生的艺人。第三,从社会制度看,中土是宗族制度和对祖先的崇拜,社会讲究井然有序,没有史诗产生需要的世俗狂欢性质,由此可见,中土文明缺乏口述传统变成史诗的要素,因此,《案头》认为中土文学没有产生史诗的传统。

中土没有史诗传统,那么《案头》怎样向西学东渐的历史交代?解决中土文学传统问题必须回到本土文学的源头,于是,由西行寻踪,返回东方“寻祖”。通过对汉字的产生、书册典籍的保管、文官制度的形成和文人的书写的深入探讨,提出中土的文学是“案头传统”的观点。

这是一个与口述传统完全不同的传统,这个观点经得起推敲么?该书首先从创作文学的人的因素进行论证。汉字由统治者创造并垄断的,文字、书册、典籍、档案是国家文治的灵魂血脉,文治要通过大批文官熟悉、运用典籍完成的,而文官的公务文牍,以及他们操控文字、书写、传承典籍须由案头完成,很多文官有很好的文学素养,他们写出不少伟大的作品,当文人的书写达到追求故事讲述、网罗逸闻乐趣的小说创作时,文学就从文字和书册的目标功能中分离出来,由此可见,中土的文学传统源自案头。其次,中土文学案头传统的第二个理由有三方面的支持:汉字有浩如烟海的文本;案头写作经过深思熟虑,叙事短小精悍,多写事物特征,不讲究故事的完整性;在漫长的历史里,案头文学浸染士大夫高雅精神生活趣味和修辞特征。

《案头》不仅解决学术问题,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人思考西学东渐,西方话语霸权的时代怎样建构本民族的问题。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要重返世界,要让世界认同中国的重要,我们会被解构、被挑战。如何陈述中国、如何表达中国的声音成为我们的时代使命,完成这一使命要有精神支撑,这种支撑源自于中土千年文明的风骨。该书的作者在建构中国风骨上给我们很好的借鉴。(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土上古未有史诗产生或史诗已经散亡”的原因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中土上古未有史诗产生的因为想像力匮乏、人神淆杂、文字篇章书写困难、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神话历史化等等。

B西方希腊的神普遍具有人间情欲,而中土传统的神灵庄严肃穆,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由此决定了中土的神不可能被人间传唱。

C中土的“瞽者”,尽管他们在祭祀活动中颂诗,但因为瞽者不能用自由吟唱的方式颂诗,也就没有发展为以传唱先代作品为生的艺人。

D中土是宗族制度,讲究对祖先的崇拜,要求社会井然有序,这种社会制度的土壤产生不了具有世俗狂欢特质的史诗。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口述与案头》利用西方古代史诗传唱活动和中土文学生成及发展脉络的史实,通过逐层剖析,得出汉语文学具有案头传统的结论。

B解决中土文学传统问题必须回到本土文学的源头,返回“东方”寻祖,只有通过对汉字的产生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才能得出关于中土文学传统的正确的观点。

C因为文学、书册、典籍、档案是国家文治的灵魂血脉,又由于许多文官写出许多伟大的作品,所以案头文学建构了汉语文学的精神风骨。

D《案头》不仅解决学术问题,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人思考:在西方话语霸权的时代,我们应如何陈述中国,表达中国的声音,建构中国风骨。

3.结合全文关于汉语文学案头传统的论述,简述汉语文学的特征。(3分)

 

查看答案

请从我国古典文学中选取任一与桥相关的句子,续写下面的文字,要求:①紧扣句首观点,符合语境;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4分)

桥,是历史冷静的看客,它见证了繁华与凋敝,见证了得意与落魄,见证了悲欢与离合。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多少美景、多少情意,与桥息息相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在空格处写上一句话,要求得体,能为主持人解除尴尬。(3分)

一主持人主持一台晚会,当她仪态万方、充满自信地走上舞台时,不小心被麦克风的拉线绊倒了,全场哑然,陷入一片尴尬之中……她迅速地站了起来,说:“     ”并深深鞠一躬……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查看答案

2014年9月,浙江省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方案最大亮点是给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也因此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浙江某地方报纸作了相关报道,并配发了下面这幅插图,请仔细观察,根据要求作答。(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简要说明画面内容。(2分)

(2)从这幅插图的创意出发,揭示画面的内涵。(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应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尽早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B当长久的压抑和郁积终于在影片最后一刻得到宣泄的时候自由的光芒如同凉爽的海风、辽阔的海洋和明媚的海滩一样启发人们永远无可名状的渴望与遐想。

C走进“龙游民居苑”,仿佛走进历史隧道,——白墙黛瓦明清书院民居,与散布其间的街巷、池塘、戏台辉映,已成为当地一个颇具人文内涵的旅游景点。

D消费者一致认为,就业形势和工资预期的改善以及油价持续走低,是推动美国经济预期持续改善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