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蒙田

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西塞罗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就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歌德

对于上述材料蕴含的意思,你有何所思所感或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②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为成功充分准备好 上古,有夸父追日一说。夸父追求光明,但他在经历千山万水之后,终究渴死。那是为什么呢?他没有为这次成功地追日充分地准备好水。他的准备不充分,结局只能是在触及太阳的那一刻,颓然倒下。 天下争霸,三足鼎立。浩浩长江东流水,天下英雄浪淘沙。曹操,是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历尽战事之后,终究殒灭。那是为什么呢?他没有为这次一统天下做好准备,他缺少了那份宽容信任之心。他的准备不充分,结局只能是在触及“一统”的那一刻,灰飞烟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的,毛主席在顿悟文化大革命失败因素时,仍保持了一代伟人乐观积极的革命情操。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次,他失败了。那是为什么呢?他没有为这次成功地建设新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他的准备不充分,结局只能是在触及“举国兴盛”的那一刻,郁闷而终。纵观千古真英雄,我们总会为他们的不幸而悲惋可惜。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 我就曾因为准备的不充分而功败垂成。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为黄山的日出惊叹。而我有幸领略过它的瑰丽与奇幻。 经过一夜漫长的等待,天的尽头微显玫瑰色,一轮含羞的旭日正与西方的明月打着招呼。多么奇妙的景象啊。大家都为之慨叹、惊呼。于是我们就想拿出摄像机记录这大自然最瑰美的一刻。但伸手入背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天啊,我居然忘了带!一片落寞之感涌上心头。我先前辛苦的攀登与漫长的等待,全都白白浪费了。 再次放眼那幻美的云海日出,我的心情无味俱全。我的准备不充分,结局只能是在惊叹黄山日出之际,苦叹无助。 想要去成功,终究要遭遇磨难。想要成功,必须充分准备好。 蚕,不会因为经历过蛹而化为蝴蝶,它必须充分准备好成为蝴蝶的一切条件。 鹰,不会因为经历过飞翔而成为天空的主宰,它必须充分准备好搏击风雨的一切条件。 人生,不会因为经历了风雨而见彩虹。我们必须充分好能使彩虹出现的一切条件。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曾写到:“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这是对这种现象最精妙的实例。 朋友,你为成功充分准备好了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蒙田的名言,可理解为天赋、学习、经验或实践;从西塞罗的观点中,可提炼出人生的规划,经验主义不可取,杜绝盲目;从歌德的名言中可提炼出人生计划的重要性。因此可参考的立意: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不能盲目,勿轻易信从经验主义。本文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4)青山隔送行,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1.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7分)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①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万井:指市井。

1.         联直抒胸臆,抒发了    之情。(2分)

2.本诗在写景方面很有特色,试作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明)蒋大器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 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寸: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衅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

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虚浮、不实

B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目:为……拟定标题

C事纪其实,亦几乎史     庶几:接近、略同

D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    出处:身世、出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其不通众人         浩浩如凭虚御风

B士君子好事者         夫晋,何厌有?

C不身体力行         谋动干戈于邦内

D求其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蒋大器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几方人物进行了鉴评,推举蜀刘为汉室正统,其“尊刘贬曹”的思想态度极为鲜明。

B作者认为以前的有关三国的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字不艰涩,文词不鄙俗,事件记述基本属实。

C作者对孙权父子的肯定在曹操之上,认为孙权父子“虎视东南”,有取天下之志,尤其在用人方面远胜曹操。

D本文行文比较严谨,既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的特点和价值,也不讳言其存在“过与不及”之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3分)

往昔之盛 君臣之 褒贬予 夺无 而不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

(2)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壁画

简媜

(1)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2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跫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3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一声赶出来。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但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我,我仿佛一下子被魔术般地带进中世纪的世界,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梦境,心中犹豫着,有点不知所措。我终于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我会是幸运的爱丽丝吗?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我不禁设想,久远以前,是否有个公主如我,也用喜悦的双手推开这扇窗?那长长的回廊,蜿蜒着长长的遐想,一路我脆响的足音,是轻轻的暗号,尽头,会是怎样的神话迎我?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漫着醉人的夏日古典。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4那年我大一,大一不能在文学院上课,真是可惜。

5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好像是来自多阳光国度的画家,啥也不爱画,就爱画满画布的阳光。我喜欢在那儿上文学史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仿佛我昨天才见过的。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这学期要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大概会满是长安风情了。

6二十四教室的壁画,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7有一天,我在二十三教室上课。教授的话一扯开,我的思绪也跟着岔开。便旁若无人地,顾自欣赏那幅大壁画。那幅画,很工整,没什么主题,像是刚刚拿画笔的人的水彩写生。但是,角度很好,画面上有一种秩序,是个拘谨的人的作品,我不太欣赏一板一眼的东西,所以,不觉得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有什么特殊。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奇妙地去开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吓人的“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竟想起梵高。

(8)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那幅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两排椰子树就这么从画布中间开过去,像道篱笆,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愈看愈觉得可爱。画里大胆地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我甚至觉得它有点毕卡索味道。常常,我便在窗前注意起来,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9)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10)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11)十八教室有幅萧条不带一片叶的树景,想必是只忧郁的笔才画得出来,它总是阴沉沉地搁在画廊的一角,独自锁着成了形的块垒。

(12)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13)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14)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15)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16)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17)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罗浮宫。(有删改)

1.第三段作者想象“是否有公主如我”,有什么作用?(3分)

2.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

(2)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3.赏析第(7)段划横线的语句。(4分)

4.5段说“我常常有新的发掘”,请概述这些新发掘及其特点。(5分)

5.联系全文,结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对“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这句话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