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闻(fēi) 犄角(jī)...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闻(fēi)    角(jī)      海(chà)     尽职守(kè)

B.意(zī)    (jiè)      烟头(cuì)     手术chuāng

C.制(è)     永(jùn)     核泄lòu     编三绝(wéi)

D.帖(yù)    车(yūn)     计(jiàn)    曲高寡(hè)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B项,恣意,属于声调错误,应读zì;C项,隽永,隽,多音字,做意味深长之意时,应读juàn;D项,晕车,晕,为多音字,与车搭配应读yùn。所以选A。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蒙田

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西塞罗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就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歌德

对于上述材料蕴含的意思,你有何所思所感或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②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4)青山隔送行,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1.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7分)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①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万井:指市井。

1.         联直抒胸臆,抒发了    之情。(2分)

2.本诗在写景方面很有特色,试作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明)蒋大器

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 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寸: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衅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

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虚浮、不实

B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目:为……拟定标题

C事纪其实,亦几乎史     庶几:接近、略同

D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    出处:身世、出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其不通众人         浩浩如凭虚御风

B士君子好事者         夫晋,何厌有?

C不身体力行         谋动干戈于邦内

D求其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蒋大器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几方人物进行了鉴评,推举蜀刘为汉室正统,其“尊刘贬曹”的思想态度极为鲜明。

B作者认为以前的有关三国的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文字不艰涩,文词不鄙俗,事件记述基本属实。

C作者对孙权父子的肯定在曹操之上,认为孙权父子“虎视东南”,有取天下之志,尤其在用人方面远胜曹操。

D本文行文比较严谨,既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的特点和价值,也不讳言其存在“过与不及”之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七处)。(3分)

往昔之盛 君臣之 褒贬予 夺无 而不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

(2)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