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4分) ①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4分)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凭谁问,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雄姿英发。 

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           ,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⑦千树万树梨花开⑧晚来天欲雪(每空1分,错、漏一字该空即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至、暇、尊、莫、跬。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本词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

1.请抓住词中两处文字,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怀。(4分)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尤其为人称道。请你简要说说其妙在何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后面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明·李桢《六国论》)

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阴助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       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4分)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3分)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B美国小说家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以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C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在《师说》中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我们楼前有清塘数亩。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①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没有。

②他的那一句“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③有池塘的地方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④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太多太多了。

⑤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A①②⑤③④        B③④①②⑤      C③④⑤①②     D⑤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章诗篇,每一位诗人的每一部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B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在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C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可以饱觉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而且不会感到了岁时的肃杀。 

D由于这恶魔似的铁马,让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传遍了全乡镇,让肮脏的工业脚步混浊了湖水,让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被吞噬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