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15分)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15分)

乞者赵生传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临川王:陈,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生来见予 莫:通,年末。

B.僧逾分,吏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骏骡       畜:饲养。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吾意欲见君耳

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A 4. (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特:仅,只。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③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④是赵生对养生的议论。⑤表现不出赵生的率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因果关系不当。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哭墙上有这样一行字死难者:300000,如果把它改为死难者:三十万,你觉得哪种表达效果好?请作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图①“平衡”,根据图②“朋友”内容写一句话揭示漫画寓意。(4分)

满分5 manfen5.com

在生活中,搞平衡往往是以倾斜自己为代价的。

答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一种重要文体。赋在内容上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语言多用华美辞藻,讲究声韵美,将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一起,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B.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晚年居于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杜樊川”。他与李白齐名,人称他们“小李杜”。

C.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洵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与例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洎牧以谗诛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